大连理工大学杨一鸣教授团队在微纳能带工程领域取得新进展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5332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杨一鸣教授团队在微纳尺寸下半导体中的能带工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 该项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配体辅助方法,在常温环境下制备出长度达数十微米的成分梯度CsPbBr3-3xI3x纳米线,并揭示了其独特的“能量漏斗”带隙结构对光生载流子高效输运的促进作用。

● 相关成果以“Ligand-Assisted Ion Exchange Enabled Ultralong Compositionally Graded Perovskite Nanowires”为题,发表于国际高水平自然指数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策略创新

钙钛矿材料受益于其高离子迁移率,可通过离子掺杂实现带隙调控,在光电子器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如何在微纳尺度实现精确的成分空间调控一直是难题。

针对这一瓶颈,研究团队通过引入油酸(OA)和油胺(OAm)配体,限制卤素离子交换于纳米线端点处,从而在单根纳米线中形成连续的 Br-I 成分梯度。

这一策略避免了传统方法中交换位置随机、需高温处理或复杂纳米加工等问题,实现了高产率、低成本、可扩展的空间可控带隙调控。

实验表明,该成分梯度纳米线在光探测器中表现出光电性能提升,显示出其在高性能光探测器、微型光谱仪及光谱成像传感器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论文第一作者为集成电路学院安美琦博士、李静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杨一鸣教授、徐娇老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建良、王恒山、唐华意、谭聪慧、张明群、杨帅等参与了该研究工作。

责编: 集小微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