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概念股:英伟达新招引发A股SiC概念股应声疯涨,华为新三折叠机核心供应商一览

来源:爱集微 #一周概念股# #产业链# #SiC#
1.2w

近期半导体产业链二级市场利好消息不断,来自大洋彼岸的英伟达更是频繁搅动A股市场,产业链企业股价也受益高涨。本周,一则关于英伟达AI芯片所采用的CoWoS先进封装技术将替换中阶层新闻,引得SiC概念股股价大面积上涨。

英伟达的创新方案广受产业链企业关注,华为的新品迭代同样受到市场青睐,连同背后的供应链企业也广受资本市场的追捧,如科森科技、精研科技、宜安科技、瑞声科技、京东方A、维信诺、凯盛科技、长信科技等。

英伟达放招,A股SiC产业链应声疯涨

市场有传言称,英伟达正探索将 12 英寸碳化硅(SiC)晶圆应用于先进封装技术,旨在解决 AI 芯片愈发突出的散热难题并提升性能。受此消息影响,A 股市场中相关的 SiC 企业股价出现大面积上涨。

英伟达的 AI 芯片(如 H100、H200)采用台积电的 CoWoS 先进封装技术,通过硅中介层集成多个芯片和高带宽内存(HBM)。然而,随着算力提升,芯片功耗和发热急剧增加。例如,H100 的峰值功耗已超过 700W,而 HBM 堆叠层数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散热压力。传统硅中介层的热导率已难以满足需求,而 SiC 的热导率是硅的 2-3 倍,成为替代材料的理想选择。

英伟达计划在下一代 Rubin 处理器的 CoWoS 封装中,逐步用 SiC 中介层替代硅基材料。SiC 不仅能提升散热效率,还可通过非直线高深宽比通孔设计优化布线密度,缩短互连长度,从而提升芯片性能和小型化水平。

目前该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第一代 Rubin GPU 预计仍采用硅中介层,但台积电已联合设备厂商开发配套的激光切割设备。行业预计,最晚到 2027 年,随着设备到位和技术成熟,SiC 将正式导入量产。

此外,12 英寸 SiC 衬底的量产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中国厂商如天科合达、晶盛机电已实现 12 英寸 N 型 4H-SiC 衬底的量产,日本 DISCO 的激光切割设备和应用材料公司的工艺支持为技术落地提供了保障。尽管目前 12 英寸 SiC 衬底价格高达 2 万美元 / 片,但随着规模化生产,成本有望降至 8000 元人民币以内。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5 年全球 CoWoS 封装需求将激增,而 SiC 中介层的应用将成为关键差异化因素。

尽管 AMD 在先进封装领域(如 MI300X 的 3.5D 封装)已实现技术突破,但其目前未明确提及 SiC 中介层的应用。英伟达的技术转向可能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 AI 芯片市场的领先地位。

华为新三折叠机销售火爆!核心供应商一览

时隔近一年,华为全新三折叠Mate XTs非凡大师于9月4日正式亮相,起售价17999,相比前代价格降低了2000元。标志着折叠机从“高端尝鲜”向“大众主力”机型转折。该机目前已开启预定,9月12日正式开售。

值得一提的是,继去年发布全球首款商用三折叠手机之后,华为至今仍是业界唯一实现三折叠手机量产与迭代的品牌。铰链系统、屏幕、结构件技术,是华为三折叠手机得以实现规模化量产的三大核心领域。余承东在发布会上也表示,这些技术是确保华为三折叠屏手机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关键所在。相关产业链公司也因此备受市场关注。

铰链方面,华为采用了全新天工铰链系统,该铰链采用双轨联动结构,集成内嵌一体连杆和嵌入式滑动弧臂设计,使外折转轴厚度较单侧折叠机减少23%,内折转轴厚度减少16%。

根据产业链消息,新机铰链价值量依然在1000元左右,供应商主要是科森科技、精研科技、宜安科技等。

结构件方面,采用创新的金属中框轻薄化设计,首发eSIM功能,省去物理SIM卡槽。手机展开状态下厚度仅3.6mm,比7月份发布的三星双折叠屏Galaxy Z Fold 7薄15%。折叠后厚度12.8mm,整机重量298g,比Galaxy Z Fold 7重83g。

据产业链消息,华为Mate XTs金属中框的供应商为瑞声科技,该公司同时也是扬声器、马达器件供应商。新机中框价值量也基本和上一代持平,在800-1000之间。其它结构件供应商包括大富科技、和胜股份等。

屏幕方面,新机搭载业界最大折叠屏。屏幕采用30μm超薄UTG玻璃,结合非牛顿流体材料,抗冲击能力提升30%。该材料在受到冲击时瞬间硬化,日常使用保持柔性特性,有效解决折叠屏耐撞性问题。

显示屏供应商为京东方A、维信诺等,而UTG柔性玻璃来自凯盛科技、长信科技等,由于材料升级,单机价值量有所提升。

9月5日,华为官方商城Mate XTs从开始预售后不到半小时,页面已显示“缺货”,可见其火爆程度。备货量方面,综合券商研报和产业链消息,华为Mate XTs的前期备货量在40-60万台区间。

30家上市车企上半年支付账期有明显改善

根据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车企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保障产业供应链稳定,该举措已得到国内17家汽车集团响应支持。虽然《条例》于上半年执行不到1个月,但其对供应链的减负成效值得期待。

经统计,30家车企上半年合计应收账款为2939.87亿元,同比微增0.76%;应付账款合计为9227.13亿元,同比大增12.88%。其中,23家A股车企上半年应付账款合计为6138.22亿元,同比增长3.3%。

30家上市车企2025年上半年账期支付情况(单位:亿元、天,数据来源:同花顺)

应付账款规模呈增长背后,支付周期同比有了明显下降。

A股车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23家公司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25.11天,比上年同期的平均148.22天,下降了23.11天。

众泰汽车是上半年唯一一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超300天的企业,达310.1天;超100天的车企最多,达16家,分别为曙光股份(183.2天)、安凯客车(163.7天)、千里科技(157.8天)、海马汽车(149.9天)、比亚迪(141.0天)、金龙汽车(133.9天)、赛力斯(127.5天)、一汽解放(123.3天)、汉马科技(121.0天)、江铃汽车(117.8天)、北汽蓝谷(112.3天)、江淮汽车(111.6天)、上汽集团(107.4天)、福田汽车(104.1天)、金杯汽车(102.4天)、长安汽车(100.1天)。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在100天以内的车企共计6家,除长城汽车(97.3天)、广汽集团(79.1天)为乘用车企外,中通客车(94.3天)、中国重汽(88.9天)、中集车辆(78.9天)、宇通客车(71.8天)均为商用车企。

另对比发现,上半年有10家公司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同比出现小幅增长,分别为赛力斯(+35.9天)、一汽解放(+29.8天)、江淮汽车(+20.4天)、中集车辆(+6.2天)、中国重汽(+4.8天)、长城汽车(+3.2天)、江铃汽车(+1.7天)、广汽集团(+1.5天)、长安汽车(+1.4天)、宇通客车(+0.8天)。

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下降的企业多达13家,其中众泰汽车(-144.2天)、汉马科技(-135.3天)、北汽蓝谷(-116.6天)、海马汽车(-106.6天)均同比下降超100天。

随着周转天数下降,A股23家车企上半年应付账款周转率也得到改善,已由上年同期的1.51次/年提升至1.59次/年。

由于上半年《条例》执行时间较短,对应付账款账期的影响仍有限,预计下半年将会有更为显著的改善。

(校对/邓秋贤)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一周概念股# #产业链# #SiC#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