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价格史上首次低于IGBT!功率半导体大厂中报发生了哪些变化?

来源:爱集微 #功率半导体# #产业链#
1840

2025 年上半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传统巨头面临困境,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实现逆势增长,同时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也推动着行业不断前行。

全球传统功率半导体市场需求较为低迷,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巨头的传统业务面临较大压力,意法半导体甚至出现亏损。但与新能源、人工智能相关的功率半导体需求却十分旺盛。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的需求托底,使得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能够逆全球周期增长。此外,AI服务器的发展也带动了 MOSFET、IGBT 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销售。

国内企业产能利用率较高,士兰微的 5 吋、6 吋、8 吋、12 吋产线均满负荷生产;扬杰科技的 MCC(越南)工厂一期量产顺利并实现满产满销,二期项目也于年中顺利通线;华润微的重庆 12 吋功率器件晶圆生产线已实现满产,月产能达到 3 万片,深圳 12 吋特色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产能持续爬坡。

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宏微科技首款 1200V 40mohm SiC MOSFET 芯片、1200V 13mohm SiC MOSFET 芯片研制成功,已通过可靠性验证;自主研发的 SiC SBD 芯片已通过多家终端客户可靠性和系统级验证,部分产品已形成批量出货;自研 GaN 650V 75mohm 芯片成功完成内部验证并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此外,SiC MOSFET 价格首次低于 IGBT,这将加速其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高频高功率场景对 IGBT 的替代。

以下,具体来看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的上半年整体经营性成果。

营收规模呈现明显梯队

第一梯队(30 亿 +):闻泰科技(253.41 亿)、时代电气(122.14 亿)、士兰微(63.36 亿)、华润微(52.18 亿)、扬杰科技(34.55 亿)。这类企业是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头部玩家”,凭借技术积累、产能规模、客户资源等优势,占据行业核心地位,规模效应显著。

第二梯队(15 - 20 亿):苏州固锝(19.93 亿)、斯达半导(19.36 亿)、捷捷微电(16.00 亿)。属于“中型成长型”企业,在细分领域(如 IGBT、晶闸管等)具备竞争力,正处于规模扩张期。

第三梯队(10 亿以下):*ST 华微(12.47 亿)、新洁能(9.30 亿)、东微半导(6.16 亿)等。多为聚焦细分赛道的 “专精特新” 型企业,规模较小但灵活度高。

2025 年上半年(25H1)相对 2024 年同期(24H1)的增长情况,反映企业对行业机遇的把握能力,也体现行业 “分化式发展”:

高增长阵营(增幅显著):锴威特(92.66%)、东微半导(46.79%)、捷捷微电(26.77%)、斯达半导(26.25%)、扬杰科技(20.58%)、士兰微(20.14%)、时代电气(18.77%)。这类企业增长强劲,下游需求新能源汽车的IGBT和功率模块、光伏/风电的功率器件等领域持续扩张,带动高端功率半导体需求爆发;此外在 IGBT、MOSFET 等核心领域,国内企业技术突破加速,逐步替代海外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温和增长阵营:华润微(9.62%)、*ST 华微(15.58%)、新洁能(6.44%)、银河微电(14.54%)等。增长相对平缓,原因可能是业务结构均衡或细分市场竞争加剧,虽未爆发式增长,但凭借稳定的产品矩阵维持发展。

营收下滑阵营:闻泰科技(-24.56%)、苏州固锝(-28.09%)、亚光科技(-8.35%),下滑主因是下游传统领域疲软,如苏州固锝可能在部分传统功率器件领域(如消费电子用二极管)面临需求萎缩或价格竞争。但值得提及的是,闻泰科技营收虽然下滑,但剥离了ODM资产,产品线进一步聚焦在功率半导体领域。

多数企业处于高估值区间

第一梯队(净利润 > 5亿元):时代电气(16.715亿元)遥遥领先,与其在轨道交通、电网、新能源等领域的龙头地位相符;扬杰科技(6.0135亿元)表现稳健,反映其产品结构和客户资源的优势。

第二梯队(净利润 1–5亿元):包括华润微、斯达半导、士兰微、捷捷微电、新洁能等,这些企业多在MOSFET、IGBT、SiC等细分领域有一定市场份额。

第三梯队(净利润 < 1亿元):如芯导科技、苏州固锝、台基股份等,规模较小,或处于成长期或细分市场。

亏损企业:锴威特、亚光科技净利润为负,需警惕其产品竞争力、市场需求或经营效率问题。

市盈率反映市场对企业未来增长的预期。

低PE(<30):时代电气(16.42%)、扬杰科技(29.32%)、新洁能(30.85%)估值相对合理,可能与增长稳健、市场预期较为理性有关。

高PE(>50):华润微(80.66%)、士兰微(97.57%)、捷捷微电(52.48%)、芯导科技(71.23%)、苏州固锝(76.11%)、台基股份(146.72%)、东微半导(222.01%)、银河微电(52.88%)等估值较高,显示市场对其未来成长性有较高期待,但也可能存在泡沫。

负PE:宏微科技(-391.37%)、锴威特(-25.34%)、亚光科技(-7.02%)处于亏损或盈利下滑状态,PE为负值,投资风险较高。闻泰科技(-20.31%)的估值预期会在主业完成在功率行业的聚焦之后回暖。

扩张导致库存居于高位

存货显著增长的企业:时代电气从60.54亿增至82.00亿,增幅明显,可能为应对订单增长或项目交付备货,但也需关注是否积压;斯达半导从13.41亿增至15.74亿,反映业务扩张或为SiC等新品备货;捷捷微电从5.63亿增至7.74亿,增长较快,可能与产能释放有关;东微半导:从3.33亿增至4.61亿,仍在扩张阶段。

存货下降的企业:闻泰科技从98.14亿大幅降至45.57亿,显示库存快速出清,可能受益于需求回暖或主动去库存;苏州固锝:从5.11亿降至4.43亿,周转率较高(3.577),运营效率良好;宏微科技:从4.64亿降至3.83亿,周转率尚可(1.454),去库存略有成效。

存货基本稳定:扬杰科技、华润微、亚光科技等变化不大,运营相对稳健。

高周转率(>2):闻泰科技(3.312)、苏州固锝(3.577)、*ST华微(2.256)、芯导科技(2.839)周转较快,显示较强的销售能力或较轻的库存压力。

中等周转率(1~2):华润微(1.834)、扬杰科技(1.818)、捷捷微电(1.506)、新洁能(1.959)、银河微电(1.756)等处于行业中等水平,运营基本健康。

低周转率(<1):斯达半导(0.953)、台基股份(1.043)、亚光科技(0.714)、锴威特(0.585)周转较慢,可能存在库存积压或销售不畅风险。

闻泰科技研发绝对值最高

第一梯队(研发投入 > 5亿元):闻泰科技(16.02亿元):投入最高,与其业务多元化(ODM+半导体)和规模相符,但研发占比仅4.72%,显示其营收基数大;时代电气(12.71亿元):投入巨大,聚焦轨交、电网、新能源等高端领域,研发占比9.94%,技术驱动明显;华润微(5.48亿元):IDM龙头,持续加码SiC、MOSFET、IGBT等,研发占比10.50%,保持高强度投入。

第二梯队(研发投入 1–5亿元):斯达半导(2.30亿元):国内IGBT领军企业,研发占比11.87%,投入强度极高;扬杰科技(2.20亿元):产品线丰富,研发占比6.38%,注重传统器件升级与SiC布局;捷捷微电(1.04亿元):专注功率器件,研发占比6.53%,稳步推进技术迭代。

第三梯队(研发投入 < 1亿元):多为中小规模企业,如苏州固锝、宏微科技、新洁能、东微半导等,投入相对有限,需聚焦细分市场或依赖外部合作。

研发强度更能反映企业的技术导向和创新能力。

超高研发强度(>10%):华润微(10.50%)、斯达半导(11.87%):技术驱动型龙头,持续深耕高端功率器件。

锴威特(31.75%):异常高的研发占比,可能处于技术突破期或营收规模较小,需关注其技术转化效率。

中等研发强度(5%~10%):时代电气(9.94%)、宏微科技(8.61%)、芯导科技(8.41%)、东微半导(6.86%)、捷捷微电(6.53%)、银河微电(6.52%)、扬杰科技(6.38%)、*ST华微(6.07%)、新洁能(5.70%)、亚光科技(5.47%):行业普遍水平,注重产品迭代与工艺优化。

较低研发强度(<5%):闻泰科技(4.72%):营收规模大,研发占比偏低,可能更依赖规模效应和市场整合;苏州固锝(3.83%):传统器件为主,创新投入相对保守;台基股份(2.53%):研发投入最低,技术竞争力可能较弱。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功率半导体# #产业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