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最新一期中,以「美国本土芯片制造的幻想」(America"s fantasy of home-grown chipmaking) 为题,分析昔日芯片龙头英特尔从全球第二大公司跌落至市值仅1000 亿美元,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考虑半国有化挽救,凸显美国本土晶片制造政策面临重大挑战。
半世纪前,英特尔是尖端科技的代名词,主导个人电脑芯片市场,2000 年一度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如今市值仅剩1000 亿美元,在芯片公司中连前15 名都排不上。这家曾代表美国科技实力的指标企业,近来成为政府补贴和保护的对象。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周五已公开表示,英特尔已同意美国政府取得该公司10% 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半导体战略重要性凸显
半导体是21 世纪关键技术,对国防至关重要。在美、中国大陆AI 竞赛中,芯片可能决定胜负。即使自由贸易支持者也承认其战略重要性,并忧心全球尖端芯片高度依赖台积电( 2330-TW ) 和中国台湾。
然而,芯片制造是专业化、复杂性和全球化的奇迹,在这种条件下干预市场容易失败,英特尔就是明证。
英特尔困境日益加深
英特尔因傲慢错过智能手机和AI 浪潮,输给英伟达、Arm 和台积电等对手。拜登的《芯片法案》承诺提供英特尔80 亿美元补助和120 亿美元贷款,但该公司仍在挣扎,现金流勉强维持营运。俄亥俄州原定今年开业的晶圆厂,现预计2030 年代初才能营运。
拯救英特尔所需资金持续成长。估计未来几年需投资超过500 亿美元才能成功制造先进晶片。即使政府投入如此巨资,也无法保证成功。
拜登政府在英特尔问题上失败,但特朗普可能让情况更糟。他威胁对芯片进口征收关税,可能强迫英伟达等公司使用英特尔制造半导体。这些措施或许能为英特尔争取时间,但会削弱美国竞争力。
因为,芯片制造并非目的,而是美国科技业称霸全球的关键投入,强迫企业采用次级产品将损害其优势。
三大更实际的策略
面对英特尔困境,《经济学人》提出三项建议。
首先,美国不应死守英特尔现有架构。英特尔可考虑拆分,将晶圆代工部门卖给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如软银(9984-JP),软银据报有意收购并已宣布投资英特尔20 亿美元。或者出售芯片设计部门,专注发展制造业务。政府不应持续砸钱救援,入股只会让管理更复杂。
其次,应协助其他芯片制造商解决在美设厂问题。台积电面临中国台湾土地不足和人力老化,已投资1650 亿美元赴美建厂,首座厂生产4nm芯片,第二座厂预计2028 年生产更先进制程。三星(005930-KR) 表现优于英特尔,正在德州建厂,但两家公司都面临技术工人短缺和建厂许可延迟的共同难题。
最后,即使发展本土制造增强美国产业韧性,也不能完全切断与全球的连结。半导体供应链高度专业分工,关键设备来自世界各地,如荷兰的极紫外光刻机、日本的制程设备,美国无法独立完成所有环节。
真正有效的芯片政策应该是简化建厂许可、培训更多工程师,让外商愿意到美国投资。政府应开放进口制造设备和技术人才,而非用关税筑墙。半导体产业经过数十年全球化发展,强求完全自主供应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