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省大同市隆重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在会上详细介绍了我国算力产业的最新进展。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已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88 EFLOPS,干线400G端口数量大幅增加至14060个,存力总规模超过1680 EB,全国算力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2,标志着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
熊继军强调,工信部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持续推动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算力资源使用效率。未来,工信部将着力推动算力网络“点、链、网、面”体系化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此外,还将有序引导算力设施建设,提升算力资源供给质量,优化算力布局政策体系,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设施,并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在技术创新方面,熊继军表示,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扩大基础共性技术供给。同时,深入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聚焦计算、存储、网络等重点方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推动构建算力产业良好生态。
据参会专家介绍,我国算力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算力监测效率不高、算力供需信息不全、算力分配缺乏全局规划、算力生态协同不足等挑战。为破解这些发展瓶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产业各界,自2017年起稳步推进中国算力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中国算力平台已正式完成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分平台的接入工作,实现“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全面贯通,初步形成了我国“全局总览、分域协同”的算力发展新格局。
中国算力平台成功实现“五大贯通”:一是“平台贯通”,建成全国算力态势感知监测系统,全面采集和动态监测算力设施和数据;二是“主体贯通”,构建算力供需主体精准匹配机制,提供全链路服务;三是“资源贯通”,实现算力资源的灵活调度,构建贯通全域的“算力调度一张网”;四是“生态贯通”,搭建算力生态社区,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联动;五是“场景贯通”,开展算力揭榜行动,聚焦六大方向开展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