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6G纳入未来产业培育框架,到6月3GPP正式启动6G技术标准研究进程,6G时代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今年也被视为6G的“标准化元年”。
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者,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演进进程中,高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坚持将自身的技术能力贡献给3GPP,将高通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整个产业链;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近日,高通技术公司工程技术高级副总裁庄思民(John Smee)接受了集微网等媒体采访,围绕6G进展、6G愿景等话题分享了观点。作为高通无线研究的全球负责人,庄思民长期参与无线通信创新的系统设计工作。他于2000年加入高通,拥有超过100项专利。
6G为边缘侧应用释放巨大价值
今年6月,3GPP举行第108次全体会议,达成多项重要决定与里程碑。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3GPP Release 20的标准制定和研究范围达成一致。
3GPP Release 20将涵盖无线通信领域的广泛议题,在进一步推动5G技术演进的同时,为未来6G标准奠定基础。对于5G而言,作为第三个5G Advanced技术标准版本,Release 20将为现有5G用例和部署带来显著增强。这一版本不仅完善了目前的系统设计,还将5G扩展至全新创新应用领域。对于6G而言,这一版本确立了正式的技术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将聚焦于基础性无线技术领域,这将对Release 21中开展的6G第一版标准化制定工作项目(Work Items)至关重要,可以说为6G的演进铺平了道路。
在庄思民看来,展望未来5年移动流量的发展趋势,可以明确的是,行业需要为迈入6G时代做好准备以确保支持更多功能升级。面向AI时代而设计的6G,会将层出不穷的新应用、新的工业用例,以及新的边缘侧AI应用场景融入通信系统中。
“虽然云端在数据存储和数据训练方面具有优势,但我们认为边缘侧能够真正释放连接和AI的融合价值,从而开辟全新的市场和应用空间。我们相信,随着5G-A向6G持续演进,边缘侧AI时代将真正到来。”庄思民对集微网表示。
AI智能体、智能眼镜、AR/VR,遍布智能终端的传感器……当下与未来,我们正在经历和面向一个更具沉浸感的通信时代,这将显著改变人与终端的交互方式,并显著提升在包括教育、医疗、生产制造等众多场景中工作效率与生产力。5G+AI已经体现出这样的趋势,而在6G时代,这些技术协同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更加明显。
“在我的设想中,我们将迎来万物互联的未来,虚拟现实设备、新型物联网应用、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将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将通信技术引入边缘侧的新应用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庄思民说。
与AI深度融合驱动跨终端体验转型
庄思民指出,当前在3GPP全球标准化体系中,6G的发展路径已经非常清晰。在Release 20向Release 21演进的过程中,高通有着非常明确的主张,就是要将重要的优化技术纳入6G系统之中。为此高通将面向物理层通信引入新技术,通过优化调制、编码和波形,确保实现容量、覆盖范围和效率的提升。同时,还将面向通感一体化(ISAC)推出新技术,并推动非地面网络(NTN)的持续演进。此外,高通正将AI深度融入6G系统以实现AI原生的6G设计——不仅仅是通过AI提升终端和网络性能,更是将AI技术直接嵌入空口设计,从根本上支持运营商推出面向AI互联未来的全新服务。
6G标准中,AI将发挥更大的价值,两者之间本就是相互赋能的共生关系。一方面,6G将为AI的规模化应用提供 “超级通道”,其超高带宽、超低时延、泛在连接的特性,能支撑AI在自动驾驶、工业、元宇宙等场景中实现实时数据交互与决策。另一方面,AI为6G的技术突破与高效运营注入 “智慧引擎”,通过AI算法优化6G网络的资源调度、能耗管理、故障自愈,实现 “可自动运营的智能网络”。
庄思民指出,高通的目标是让更高效的终端在更优化的网络中运行。同时,也希望推动AI与新型的感知技术以及射频技术相融合,从而显著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利用AI提升效率的一个典型范例,就是将AI设计融入通信协议,并利用AI优化终端与网络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交换过程。
在客户的用户体验方面,AI将支持实现更具预测性的协议行为,从而主动预判应用需求并提供最大化效益。除了能为通信系统带来提升外,AI本身也是一个用例,高通预计在边缘侧的数据生成量将显著增加,并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以支持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物联网、机器人等服务。
“因此,数据生成量和上行数据传输量都将出现显著增长。我们正在见证用户体验朝着以智能体AI驱动的跨终端体验转型。”庄思民说。
相比于前几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演进,6G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业界对于峰值速率等指标已不再特别关注和聚焦。庄思民也认同这一看法,他表示,当前业界更多地聚焦于面向更广泛的人群提升用户体验和数据速率。其中,如何高效地为几乎所有类型的终端提供稳定连接——无论是10Mbps、50Mbps还是100Mbps的传输速率——变得至关重要。高通致力于推动6G在覆盖范围和可靠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并开启跨终端的全新智能体AI体验。
但庄思民同时强调,速率依然是蜂窝通信的重要部分,它能有效支持高速率数据传输、视频传输和新型多媒体应用,只是需要从整个系统层面实现数据速率的实质性提升。高通在所有业务线中关注的重点议题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核心需求在哪里,随着通信、计算和AI技术的快速演进与交汇融合,高通将始终专注于为特定用例找到最优的联合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其能满足大规模部署的需求。
中国及全球市场的6G创新令人振奋
去年,我国明确提出开展6G核心标准研究,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今年3月的两会上,6G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中国从政策层面为 6G 标准化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当前,中国正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目前,我国6G研发水平总体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6G专利申请数量一直保持在全球前列。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与全球的6G技术创新趋势?
庄思民表示,纵观全球无线通信生态系统,在很多市场和地区,都能看到人们对AI与通信创新抱有极大热情,这令人倍感振奋。也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AI和通信技术将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大众的互联水平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共识正推动各方高度重视基础技术创新。6G的全球标准化进程正是这种国际合作的典范——它既致力于提升全球的互联互通水平,也正面向众多不同的应用场景优化基础性的关键绩效指标(KPI)。
庄思民强调,3GPP的国际标准化能力,使其标准能够为全新系统创新提供基础性平台。在此平台之上,可以引入一些特定的、针对性的效益和功能,而无需在每一个市场都部署。因此,高通希望打造的6G系统既能提供尽可能多的基础性优势,但又不会限制不同地区对特定用例采取差异化的优先级策略。全球很多城市正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从根本上提升全民互联水平,这有力地证明了技术发展的价值。
“高通公司与中国产业伙伴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合作关系与业务往来。当看到新产品不断推出、新的优化技术被持续引入市场,我们总是为之振奋。在6G通信领域,我们看到很多国家持续深入地参与3GPP标准化工作,这种积极参与态势令人鼓舞。”庄思民说。
5G-A进入规模商用关键期
在6G标准研究实施启动的同时,5G-A正进入规模商用的关键阶段,在消费、工业等领域多点开花。我国三大运营商积极布局5G-A规模商用,截至 2024 年底,已有 300 多个城市实现 5G-A 网络覆盖。5G-A用户数已超过1000万,预计到今年底,会有超过百款的手机和终端支持5G-A技术。
面向5G向6G演进的关键阶段,庄思民表示,在设计6G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如何将渐进式演进与革命性突破相融合。既要确保对现有系统的兼容性,又要实现向未来系统的跨越式发展。在2025年,6G系统设计的突破性机遇之一,在于能够运用更灵活、可扩展的软硬件架构。因此在设计未来6G系统时,将引入具备高度灵活性的硬件,它们不仅能够运行6G系统,同时也能向前兼容5G。
而对于6G演进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可以从5G演进过程中借鉴的经验这一问题,庄思民指出,从4G向5G演进中汲取的重要经验,是必须确保5G向6G的演进路径不再经历非独立组网(NSA)和独立组网(SA)这两种模式,而是实现5G核心网向6G核心网的平滑演进,并将此作为6G初期部署的核心组成部分。尽管终端可以从4G/5G多模模式过渡到4G/5G/6G多模模式,但行业还是希望确保面向6G未来的网络设计能够尽可能地具备较高的成本效益。
“尤其是在网络侧,我们需要统筹规划云端、无线电单元(RU)、分布式单元(DU)和集中式单元(CU)的功能部署。因此在规划具有成本效益的升级路径时,需要确保运营商能够复用现有的基站和RU蜂窝覆盖区域。这将助力推动特定领域的创新,在保留原有RU的基础上实现DU或CU的升级。当然,面向新频段设计6G系统也将催生新的RU。此外,我们也正基于现有频段进行创新以实现基础架构的复用。正如云技术持续演进,通用计算技术正向CU和DU的特定应用领域扩展。”庄思民说。
期待6G时代“人形机器人奥运会”
庄思民来华之际,适逢北京接连举办了两场热度极高的活动——“全球机器人大会”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庄思民也表示了关注,并称“赛事中展现的竞技成就令人振奋”。
实际上,高通在机器人领域也深耕多年,在中国也有很多投资和布局,包括同庞勃特、宇树、阿加犀等国内机器人公司有广泛的合作。
庄思民认为,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融合领域,联网的人形机器人正是这些技术融合的绝佳范例,它正不断突破技术创新的边界。当展望边缘侧AI如何支持实现直接在终端侧处理海量信息时,机器人是很好的例子,它能实现跨不同类型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的融合感知,同时确保融合来自多个模型的长期训练成果。
同时,庄思民指出,人形机器人是展现6G系统关键特性的很好范例,包括更广的网络覆盖、更大的网络容量、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低的时延。更重要的是,它将支持更高水平的端到端服务质量。
“我们看到,在涉及非常复杂的物理任务时,现有的人形机器人尚未达到与人类同等水平的能力。而当我们展望2030年6G部署时,如果届时有‘人形机器人奥运会’,我们或许能够见证新的世界纪录。”庄思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