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AI人才收购”风靡硅谷 华尔街日报:美科技巨头将自食其果

来源:凤凰网 #Meta# #谷歌# #微软#
878

北京时间8月18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眼下,科技巨头们不惜向AI研究人员豪掷数十亿美元,并采用非常规手段挖掘最聪明的人才。这些举动可能在短期内帮助它们在AI争霸战中占据优势,但也可能扼杀硅谷亟需的创新引擎。

反向人才收购

除了开出高达10亿美元的多年薪酬方案外,微软、Meta、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都进行了某种形式的“反向人才收购”。

以前,硅谷流行人才收购策略,也就是通过收购创业公司获得人才。但现在,硅谷刮起了反向人才收购风,也就是直接挖走创业公司创始人和顶尖AI研究员或获得授权使用创业公司的技术,最终留下空壳公司。被掏空的创业公司要么被迫转型,要么等待被其他买家收购。

微软去年就在Inflection AI公司身上采用了这种做法,聘请了后者CEO乌斯塔法·苏莱曼(Mustafa Suleyman)管理Copilot AI业务,并支付了6.5亿美元的许可费用。Meta今年6月对AI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进行了类似操作,以148亿美元投资换取CEO汪滔(Alexandr Wang)及Scale团队。

Meta挖来了Scale CEO汪滔

在当前AI竞争环境下,这类操作非常符合顶尖科技公司的需求。这些招聘操作在他们视为“千载难逢”的AI竞赛中完成得很快,相对简单,巨头们能够获得所需的人才和技术,而无需处理收购后的整合问题。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各家公司都受到一定反垄断审查的时代,这类操作无需监管批准。

创业公司也能获得一定好处,比如拿到投资或授权费用。被挖走的研究员有时能拿到职业运动员级别的薪酬。行业高管表示,风险投资方在这些交易中通常不会获得高额回报,但也不会血本无归。

文化根基动摇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冲击了硅谷的文化根基。

硅谷的基本信条一向建立在“以巨大风险换取同等巨大回报”的理念上。大多数创业公司会失败,但那些成功的公司可能一飞冲天,为风险投资者带来百倍甚至更高的回报,也让许多被股权承诺吸引加入的员工致富。

对于风投支持的创业公司的普通员工而言,这尤其是一场豪赌,因为他们只能将命运押在一家公司的成功上,而非分散于多家企业。

2020年以来已披露的多数股权收购交易数量

然而,对于许多在“反向人才收购”中被掏空的创业公司员工,或在大型科技公司招聘狂潮中被忽视的员工来说,回报并不丰厚。

今年7月,当谷歌以24亿美元掏空创业公司Windsurf时,公司剩余的一些员工在办公室里哭了。Windsurf剩余业务很快被另一家AI创业公司接手,但这些员工几乎肯定没有得到他们预期的丰厚回报。在谷歌收购之前,OpenAI曾与Windsurf洽谈以30亿美元收购,这本会是一笔标准的硅谷收购交易。

负面影响

一部分科技员工未能“发家致富”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但硅谷的创新引擎之所以能运转,依赖的是大量非创始人或顶尖研究员的员工:那些负责销售、市场、人力资源或在大型工程团队中工作的员工。而现在,这些员工成为了被牺牲的一方。

“有大批员工深信这套体系。硅谷的传统是,你来这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成功了,所有人都是赢家。但如果你以为自己持有公司股份,实际上却没有,这种信任就会崩塌。”风险投资公司Decibel创始合伙人乔恩·萨科达(Jon Sakoda)表示。

如果反向人才收购趋势持续下去,那些本来敢于加入高风险创业公司的员工,很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其他选择。他们可能直接进入大型科技公司,这对个人虽是更安全的选择,却会导致创业公司人才池日渐枯竭。

科技巨头的招聘策略最终可能不仅会给风险投资者和创业公司带来麻烦,甚至可能反噬自身。根据金融信息公司Dealogic的数据,2020年以来,微软、Alphabet、Meta和亚马逊已累计直接收购超100家企业,并对数百家企业进行了投资。

当谷歌在2005年以5000万美元收购Android时,后者名不见经传,但如今它已成为谷歌移动手机战略的核心。亚马逊在2015年以3.5亿美元收购Annapurna Labs,为其整体定制芯片计划奠定了基础。

科技巨头在当前AI热潮中采取反向人才收购策略的动机显而易见。但每实施一次,它都在侵蚀那个曾让硅谷成为科技创新沃土的创业文化。(作者/箫雨)

责编: 李梅
来源:凤凰网 #Meta# #谷歌# #微软#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