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向产业化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去哪里用”的问题。只有让机器人先进入真实场景、跑通应用,才能把规模做大。为了降低各方“开门迎客”的顾虑,北京经开区拿出了一套“双补贴”方案:凡是医院、学校、商场、工厂园区等单位愿意开放场景采购人形机器人,经评审,对示范作用显著的机器人场景,按照采购投入,分别给予场景方、机器人企业30%、20%的补贴。
如果机器人还是实验室里的“初代机”,没来得及定型怎么办?经开区同步设立了“首试首用”奖励,对获得北京市“机器人未定型创新产品”称号的项目,区里按市奖励金额1∶1配套,帮助企业完成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尽快做出可量产的工程样机。
此外,为了让真正突破性的整机更快走向市场,凡是进入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的机器人产品,经开区每台(套)再一次性补贴100万元。通过层层激励,经开区希望用最小的试错成本,把机器人从展厅搬到车间、病房和课堂,让“能用”迅速变成“好用、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