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吉利4大汽车品牌被诺基亚起诉,欧洲市场扩张计划或受影响

来源:爱集微 #知识产权#
1014

1.吉利4大汽车品牌被诺基亚起诉,欧洲市场扩张计划或受影响

2.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在限域热脉冲合成高熵纳米材料方面取得进展

3.北理工司黎明教授课题组在语音控制无线供能与通信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4.中国科学院研究开发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铁/氮-碳非贵金属催化剂

5.Ceva达成出货200亿台设备的重大里程碑,为智能边缘创新的全新时代打稳基础


1.吉利4大汽车品牌被诺基亚起诉,欧洲市场扩张计划或受影响

8月15日,DoNews援引德媒报道称,吉利集团旗下极氪、领克、路特斯及Smart是个品牌被诺基亚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案由为包括EP3799333(4G/5G前导序列分配)和EP4090075(5G波束切换技术)等在内的专利涉及侵权,波及欧洲18个国家32家分公司,报道同时称,涉案专利为聚焦蜂窝通信领域的标准必要专利。

近日市场消息显示,诺基亚Q2营收同比增长2%至45.5亿欧元,调整后营业利润为3.01亿欧元(3.54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4.23亿欧元,同比下降29%。

由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波及整个供应链,并颠覆几乎所有行业的经济状况,诺基亚正努力扭转颓势。对于网络设备制造商而言,贸易动荡加剧了本已艰难的市场,由于运营商不愿进行昂贵的网络升级,诺基亚及其竞争对手爱立信正在争夺业务。

而吉利上半年实现总收入1502.85亿元,同比增长27%;归属公司股权持有人溢利约92.9亿元,同比减少14%。

另据吉利披露数据,极氪品牌7月销量为16,977辆,同比微增8%。1-7月累计销售107,717辆,同比增长4%,增速相对平稳。领克品牌7月销量为27,216辆,同比增长28%。1-7月累计销售181,353辆,同比增长23%,保持稳健增长。路特斯及Smart销量数据为并入报表。

报道称,此时诉讼,或影响吉利的欧洲市场扩张计划,或影响超40万辆销售规模。报道同时称,诺基亚的此次诉讼或只是手段,目的在于迫使吉利与其就4G/5G技术使用许可费进行谈判。

2.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在限域热脉冲合成高熵纳米材料方面取得进展

清华新闻网8月14日电 近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刘锴教授团队、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李佳副教授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纳米限域热脉冲合成(NIS)技术,利用高质量碳纳米管(CNT)薄膜产生的瞬态焦耳热,诱导负载在CNT薄膜上的前驱体发生原位反应,成功合成了高熵纳米碳化物(HENCs)、高熵合金化单原子(HEASA-Pt)等一系列新型材料,为高效合成高熵纳米材料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纳米尺度的高熵材料因其高熵效应与纳米尺寸效应受到广泛关注,在能源、催化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有效合成高熵纳米材料始终是一个难题。为了克服高熵元素之间的不互溶性,高熵材料的合成往往需要很高的温度。高温会导致材料不可避免地长大与团聚,造成高熵材料相纯化与纳米化之间的矛盾。

这其中,高熵纳米碳化物(HENCs)的合成条件尤为苛刻。其生长温度通常>2500K,这种极高温条件对控制纳米材料的生长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对HENCs的合成仅局限于5至9种金属元素的体系,且其粒径、元素组成、数量难以精确控制。研究团队发现瞬态高温和碳纳米管的空间限域效应可以限制纳米材料的长大与团聚,并基于此发展了纳米限域热脉冲合成(NIS)技术,成功获得了金属元素数量任意可调(5≤n≤22)且粒径受限(~20nm)的HENCs。22-HENCs为目前报道中金属元素最多的高熵碳化物纳米材料,表明NIS在普适性和元素容量上均超越现有方法。

针对HENCs合成的NIS方法包含“热脉冲-稳态生长-超快速冷却”三个阶段(图1)。第一步,在保护性气氛中对负载前驱体的碳管薄膜施加高压脉冲,焦耳热使得碳管薄膜瞬时升温至约2750K,前驱体快速分散并与碳化合,初步形成纯的高熵相。第二步,温度维持在约2000K进行短暂的生长(<10s),使核持续混匀、融合为单相纳米晶。第三步,CNT薄膜断电后以约104K s-1的速度超快冷却,将高温单相结构冻结至室温。CNT薄膜因结构稳定、导电/导热性能优于其他碳基底(如碳纸、碳布等),其一维空间限域效应还能抑制高温下颗粒的径向聚集,使得HENCs平均粒径仅约20nm。

图1.基于碳管薄膜焦耳热的NIS方法

研究团队以5元HENCs((Pt0.15WTaFe0.15Ni)Cx)为模型体系开展电催化全解水研究。全解水测试中,(Pt0.15WTaFe0.15Ni)Cx仅需1.63V即可在工业条件下(6M KOH,60 ℃)实现3000mA cm-2的电流密度,且在2000mA cm-2下连续运行600h后HER过电位仅上升约4.8%,5000mA cm-2下320h后仅上升约7.1%,在超大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图2)。

图2.(Pt0.15WTaFe0.15Ni)Cx的电解水催化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以“纳米限域脉冲合成高活性与稳定性的电催化剂”(Nanoconfined Impulse Synthesis of High-Entropy Nanocarbides for 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sts)为题,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限域热脉冲方法设计并合成了高熵合金化Pt单原子材料(HEASA-Pt),用于具有多中间体过程的甲醇催化氧化(MOR)反应。截至目前,Pt基催化材料仍然是最高效的MOR催化剂。然而,Pt稀缺且昂贵,并且MOR反应过程中的CO中间体会与Pt稳定结合,阻断活性位点并阻碍了反应进一步进行,使得催化性能在短时间内锐减。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在材料中将Pt以单原子形式分散,可以阻碍CO中间体的形成,避免CO中毒问题。然而,单独的Pt单原子并不具有甲醇催化氧化活性。这导致了在提高Pt质量活性和避免CO中毒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对此,研究团队利用高熵体系中元素随机分布的特点,通过极大降低Pt含量,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HEASA-Pt催化剂。HEASA-Pt中的Pt单原子位点不仅对MOR具有很高催化活性,而且保持了单原子Pt抗CO中毒的能力。该催化剂在Pt原子占比仅为2.3%的情况下表现出35.3 A mg⁻¹Pt的超高质量活性,在连续工作18万秒后仍保持较高的活性,并可恢复至初始值(图3)。

图3.HEASA-Pt的设计与MOR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以“用于甲醇催化氧化的高熵合金化Pt单原子”(High-entropy alloyed single-atom Pt for methanol oxidation electrocatalysis)为题,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材料学院2018级博士生李晨宇(现为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0级博士生张志超、曲阜师范大学朱坤磊博士、材料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明达、材料学院2024级博士生陈嘉远为《自然·合成》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材料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明达、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0级博士生张志超为《自然·通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材料学院教授刘锴、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李佳为两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地方创新团队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的资助。(来源: 清华大学)

3.北理工司黎明教授课题组在语音控制无线供能与通信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司黎明教授课题组在语音控制可重构智能超表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技术将语音识别、视觉感知、无线输能、信息通信与智能超表面深度融合,实现了通过自然语音指令实时为指定目标设备无线供能与数据通信,有望让人们摆脱对手机、无人机、植入式医疗器件等电子设备的续航担忧,远离充电焦虑。该成果以“Speech-Controlled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Metasurface for Real-Tim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nd Communication”为题,发表在Science合作期刊《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

图 1.语音控制智能超表面实时通感能一体化系统框图

在日常生活中,电子设备,尤其是无线设备,常令用户产生电量不足的担忧。而该语音控制智能超表面,具备无需插线、无需停机,只需一句话,设备便能实现无线“空中续航”功能。通过构建“语音指令—感知定位—相位计算—波束赋形”的自适应闭环,赋予智能超表面“语音+视觉”的多模态感知与主动智能,将传统语音控制领域的“通话耗电”模式,升级为“通话充电”新模式,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供能与通信。实验验证了一款工作在5.8 GHz WIFI频段的语音控制智能超表面系统,能够对固定及移动多目标实现无线供能,接收端射频功率超过25 dBm。结果表明,该系统能给目标设备稳定输出大于4.5伏的电能,满足手机、无人机、植入式医疗器件、物联网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等提供无线能量需求。该技术融合了物质、能量与信息的高效协同传递,不仅解决了电子设备续航难题,还可同步完成高清视频等大容量数据传输,展现出通感能一体化协同能力。

图2. 语音控制智能超表面实时无线能量传输与视频信号传输实验

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董琳,第一通讯作者为司黎明教授,第二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朱卫仁长聘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刘跃泽博士生,沈琦涛博士生、汤鹏程博士生、吴根昊博士生、牛荣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学武庆庆长轨副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此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2YFF0604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2271056、62171186、62201037)、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编号:L222042)、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F2025105029)、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5ZR1401214)、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KN20250214)以及高等学校学科科研创新引智计划项目(项目编号:B14010)等的支持。

文章信息:Lin Dong, Liming Si*, Yueze Liu, Qitao Shen, Pengcheng Tang, Genghao Wu, Rong Niu, Qingqing Wu, Weiren Zhu*, “Speech-Controlled Reconffgurable Intelligent Metasurface for RealTim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8, pp: 0831, 2025.

论文链接: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research.0831

附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董琳,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司黎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输能、智能超表面、太赫兹技术与应用。在Research,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获2021、2022学年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2023、2024学年北京理工大学一等奖学金,以及2023年伍捍东魏茂华微波信息奖教学金。

通讯作者: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硕博士学位评定分委员委员、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副院长、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涉及智能电磁控制、天线理论与技术、太赫兹技术与应用和雷达仿真与目标识别领域。主讲本科生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和研究生课程《太赫兹技术与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973、863、173、民用航天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受邀作大会报告十余次。担任多个国际SCI学术期刊编委和专刊客座编辑。现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材料学会理事、全国人工智能计量协同创新生态伙伴联盟理事会理事、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科委科技专家,以及多个期刊审稿专家。担任IEEE MTT-S国际微波研讨会系列(IEEE IMWS-AMP)、电磁学进展研究研讨会(PIERS)、国际微波与毫米波技术会议(ICMMT)、射频电子测量国际会议(CRFM)、中国微波周、全国天线年会、全国超材料大会(CMMC)、世界光子大会太赫兹技术及应用专题(WPC)等多个学术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程序委员会委员或分会主席。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北京理工大学教学名师、“我爱我师”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微波信息优秀教师奖、迪文优秀教师奖、教书育人类表彰等。(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4.中国科学院研究开发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铁/氮-碳非贵金属催化剂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被誉为“氢气的充电宝”,具有高效率、快启动、零排放等优势,在交通、便携式电源和固定式发电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丹、张锁江团队等合作,基于纳米级中空多壳层结构(HoMS),创新性开发出“高曲率内壳层活化位点+带负电外壳层防护促脱”的曲面单原子铁催化剂(CS Fe/N-C),构建出独特的“外护内催”微环境。实验结果表明,CS Fe/N-C可在PEMFC中替代铂等贵金属催化剂,并具备优异的输出性能与长期稳定性。

目前,PEMFC的催化剂多为铂(Pt)等贵金属,储量有限、价格高昂,严重制约了PEMFC的规模化生产。铁/氮-碳(Fe/N-C)材料因成本低、活性较高,被视为PEMFC中贵金属催化剂的有力替代者,但其活性位点对含氧中间体结合过强,限制了反应动力学;Fe在H2O2与·OH等活性氧环境中易发生Fenton反应,导致脱金属和性能衰退。此外,现有Fe/N-C多以堆叠石墨烯或块体碳为载体,活性位点暴露受限,影响了Fe/N-C材料的市场化应用。

面对上述难题,研发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合成了二维碳层上具有大量纳米Fe/N-C HoMS的三维催化剂CS Fe/N-C。该纳米Fe/N-C HoMS直径约10 nm,高约4 nm,约有五个壳层。Fe单原子主要分散于内壳层,面密度高达1.6  No. nm-2,97.6%位于内部四个椭球面壳层上。同步辐射XAS表明,内壳层Fe原子价态接近+2,配位构型为FeN4C10;穆斯堡尔谱进一步揭示其以高活性的低自旋态D1为主,占比达57.9%。理论计算显示,单纯提升Fe-N4位点曲率反而会增强中间体结合强度,抑制其脱附而降低催化活性;而引入铁原子缺失的氮掺杂碳外层后,外层氮原子对内层吸附中间体的氧原子产生显著静电排斥(0.63–1.55 eV),有效削弱结合强度,打破了ΔG*OH、ΔG*O与ΔG*OOH间的线性关系,促使催化性能大幅提升。该策略使得CS Fe/N-C的过电位显著降至0.34 V(优于平面结构的0.61 V),并有效抑制了2e‐路径(H2O2)的生成,提升了反应选择性与稳定性。在5 cm2单电池测试中,该催化剂展现出目前报道的最优综合性能:在1.0 bar H2-air条件下,峰值功率密度达0.75 W cm-2;经303小时恒压运行后,仍保持86%的初始电流。

该研究构建了可叠加、模块化的单原子催化剂设计思路,通过“内层催化位点+外层防护促脱”协同优化吸附-反应-促脱防护三要素,使非贵金属催化剂在PEMFC中具有优异性能,为未来高性能燃料电池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范式。

相关工作于8月13日发表在《自然》(Nature)上(DOI:10.1038/s41586-025-09364-6)。

CS Fe/N-C的构建

(来源: 中国科学院)

5.Ceva达成出货200亿台设备的重大里程碑,为智能边缘创新的全新时代打稳基础

彰显Ceva技术领导地位及其与行业合作伙伴深度合作超过二十年,以应对业界对无处不在的边缘人工智能需求的加速增长。

在越来越多地由连接、感知并理解人们周围环境的智能设备所塑造的世界中,全球领先的智能边缘领域半导体产品和软件IP授权许可厂商Ceva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EVA) 宣布其技术驱动的设备在世界范围的出货量已经突破200亿台。这项里程碑不仅巩固了Ceva作为移动和物联网时代基础技术提供商的重要地位,更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设备端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带入智能边缘生态系统的每一个角落,涵盖消费电子、汽车、工业、移动、个人电脑和物联网等市场。 

从最早的传统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到今天由AI驱动的耳机、智能手表、5G基站和配备ADAS的车辆,Ceva半导体产品和软件IP推动创新已超过二十年。Ceva技术获得数百家全球创新企业信赖,其中包括许多世界领先的半导体企业和OEM厂商,Ceva技术驱动的智能解决方案正在塑造未来。

Ceva首席执行官Amir Panush表示:“出货突破200亿台设备不仅是重要的里程碑,更证明了Ceva是全球领先科技企业值得信赖之创新合作伙伴。我们取得这些成就,全赖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他们是推动公司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知识产权(IP)一直默默支撑着智能边缘技术:在塑造日常生活的各类产品中实现连接、感知与数据处理。如今,我们迈入了全新的机遇时代,可扩展的设备端人工智能与边缘智能正在重新定义系统与周围世界互动的方式。Ceva凭借引领变革的独特优势,为客户提供构建下一代智能化、高适应性且差异化产品所需的IP基础。”

Ceva拥有广泛务实的影响力

尽管Ceva技术可能没有显露在消费者眼前,但却是全球超过200亿台设备的核心使能技术,Ceva因而成为全球科技供应链中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在智能边缘领域发挥着广泛务实的作用,涵盖了从旗舰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系统、汽车平台和工业应用等多个领域。Ceva半导体产品和软件IP构成了互联智能世界的基础,为设备端人工智能、多模态感知,以及未来设备所需要的无处不在的无线连接提供了关键基础设施。

合作伙伴引语:

炬芯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正宇博士表示:“多年来Ceva一直是炬芯科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其蓝牙和音频IP是我们向客户交付数亿颗高质量AIoT系统级芯片(SoC)的必要关键。我们热烈祝贺Ceva取得这一非凡的里程碑成就并持续在智能边缘创新领域占据领导地位。”

Ambiq首席技术官Scott Hanson表示:“Ceva达成出货200亿台设备的里程碑成就,彰显其在边缘计算领域对智能化、低功耗创新的深远影响。Ambiq与Ceva拥有共同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打造智能化、节能的设备,塑造连接技术的美好未来。”

翱捷科技副总经理赵锡凯博士表示:“祝贺Ceva实现200亿台设备出货量。从一开始,Ceva一直是翱捷科技的关键合作伙伴,该公司提供连接与感知IP技术,助力我们打造了丰富的产品组合以拓展多个市场领域。”

博通集成电路首席执行官张鹏飞博士表示:“在过去十多年里,Ceva的无线连接IP大力帮助我们为广泛的消费电子和物联网应用提供高性能、低功耗连接解决方案,其蓝牙、Wi-Fi和DSP IP使我们能够持续满足智能互联设备对卓越性能和效率的需求。”

恒玄科技首席执行官兼副主席赵国光表示:“通过与Ceva合作,我们能够凭借前沿解决方案引领超低功耗无线智能音频市场。我们共同推出了超过十亿个具备超低功耗和无缝无线连接性能的耳机、智能手表、无线音箱和智能眼镜。”

LG Electronics公司webOS产品规划高级总监Neo Lee表示:“Ceva的传感器融合软件在提升LG webOS电视上的Magic Motion 神奇遥控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带来了操作轻松自如、自然流畅的直观导航设计。我们衷心祝贺Ceva取得非凡成就。”  

诺基亚移动网络系统级芯片(SoC)负责人Derek Urbaniak表示:“Ceva的DSP为我们提供了实现5G及未来网络所需的性能和灵活性,其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实现了高效的规模化,同时保持了客户对公司基站和无线电产品所期待的行业领先性能。我们祝贺Ceva达成突破200亿台设备里程碑,这充分证明了其在知识产权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

恩智浦半导体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Charles Dachs表示:“我们衷心祝贺Ceva达成重要的里程碑成就,我们与Ceva长期紧密合作,该公司帮助我们为连接型MCU客户提供坚固耐用、影响深远的解决方案。”

Socionext首席运营官Hisato Yoshida表示:“通过与Ceva进行合作,我们能够更快地实现先进连接、成像、音频和AI功能,其全面的IP组合和技术专长是我们在多个产品类别中实现高性能SoC的关键。热烈祝贺Ceva团队取得出色的里程碑成就,这真正反映了其对半导体行业的重要影响力。”

紫光展锐的代表指出:“Ceva一直是我们提供追求高性能、节能芯片体验的可靠合作伙伴,其知识产权帮助我们为全球数十亿用户带来了先进的连接性和多媒体功能。”(来源: CEVA)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知识产权#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