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美国在芯片货物中安了追踪器;

来源:爱集微 #IC#
1.5w

1.媒体“爆料”美国在芯片货物中安了追踪器;

2.屹唐股份起诉应材侵犯商业秘密,法院已立案;

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提速 A股产业链公司积极备战;

4.机构:东南亚手机市场小米时隔四年重夺榜首,荣耀季度出货首次突破100万台;

5.特朗普把芯片出口管制当ATM!强索15%分润;

6.英伟达下一代GPU芯片Rubin可能延后上市;

7.美斥资10亿美元 提振关键矿产、材料产业发展;

8.AI花费烧不完!传甲骨文云端基础设施部门裁员控成本;


1.媒体“爆料”美国在芯片货物中安了追踪器;


环球时报报道,最近,国家网信办就美国英伟达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约谈该公司问题受到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美国给芯片安“后门”的内幕也被曝光。

8月13日,路透社又刊发独家报道爆料,美国秘密在人工智能相关芯片中设置追踪器,以发现“芯片被转运至中国的情况”。报道称,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政府已秘密在他们认为有可能被转运至中国的先进芯片目标货物中植入位置追踪装置。知情人士称,这些措施“仅适用于部分受调查的货件”。追踪器可为美方搜集个人或机构违反出口管制的信息。

另外5名人工智能服务器供应链相关人士表示,他们知道戴尔和超微 (Super Micro)的服务器货物中使用了这些追踪器,这些服务器中包含英伟达和AMD公司的芯片。这些人表示,追踪器通常隐藏在服务器的产品包装中。两名参与服务器供应链的人士描述,2024年的一个案例中,一批搭载英伟达芯片的戴尔服务器不仅运输箱上装有大型追踪器,还在包装内甚至服务器内部隐藏了更小、更隐蔽的追踪装置。

消息人士称,负责监督出口管制和执法的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通常参与这类行动中,另外联邦调查局(FBI)等部门也可能参与其中。



2.屹唐股份起诉应材侵犯商业秘密,法院已立案;


8月13日,北京屹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屹唐股份”)发布公告称,针对应用材料公司(以下简称“应材”)非法获取并使用相关技术秘密一事,已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并立案,诉讼金额为9999万元。

公告指出,利用高浓度、稳定均匀的等离子体进行晶圆表面处理是屹唐股份的关键技术之一,相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干法去胶、干法蚀刻、表面处理及改性等半导体加工设备中。公司在该领域具备领先的原创性技术能力,并拥有相关技术秘密。

公告中介绍,应材招聘了曾在屹唐股份全资子公司Mattson Technology, Inc.(以下简称“MTI公司”)工作的两名涉案员工。该两名员工了解屹唐股份关于等离子体的产生和处理方法的核心技术,熟悉和掌握相关设备结构以及技术工艺。在MTI公司任职期间,该两名员工均签署了保密协议,对包括涉案技术秘密在内的技术信息承担严格的保密义务。

证据显示,应用材料公司招聘该两名员工入职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份发明专利申请,其中主要发明人即为前述两名员工,该专利申请披露了屹唐股份与MTI公司共同所有的涉案技术秘密。



屹唐股份认为,应材非法获取和使用公司的技术秘密,并在中国境内以申请专利的方式披露了该技术秘密,将该专利申请权据为己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对屹唐股份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经查,应材涉嫌实行将使用涉案技术秘密的产品向中国境内的客户进行推广销售的行为,进一步造成了对屹唐股份商业秘密权益的侵害。

此次诉讼,屹唐股份提出包括“判令被告停止使用、允许他人使用原告技术秘密”等6项诉讼请求,其中要求应材赔偿屹唐股份经济损失以及制止侵权的各项合理支出(适用3倍的惩罚性赔偿)合计99,990,000元。

屹唐股份表示,公司一贯恪守原创性研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本次诉讼系公司为保护创新者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而进行的正当举措,不会对公司经营方面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本次诉讼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公司在本次诉讼案件中为原告,鉴于本案件尚未开庭审理,故公司暂时无法对该案件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判断,最终实际影响将取决于法院生效判决结果。公司高度重视本次诉讼并密切关注案件进程,将根据后续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3.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提速 A股产业链公司积极备战;




在全球科技产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产品创新到商业订单,从技术突破到资本布局,多重迹象表明这一新兴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近期,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密集的产品发布和技术突破。8月6日,傅利叶智能正式发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GR-3,这款主打交互陪伴功能的产品具备“可触摸”特性,身高165cm,体重71kg,全身配备55个自由度,支持高度拟人化的肢体表达。其创新的双电池热插拔架构可实现不间断供电,单次续航达3小时。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表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惊人,现在一年的发展相当于过去的3-5年”。这一观点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同。就在此前两天,宇树科技和中科硅纪也分别发布了四足机器狗Unitree A2和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全栈解决方案。

实际上,自6月以来,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已呈现井喷态势。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短短两个月内就有超过十款新品发布,包括星动纪元的星动Q5、西湖大学的柔性变刚度机械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2.0等。国内外企业如特斯拉、Figure AI、华为、比亚迪等都在加速布局这一领域。

行业专家指出,2025年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工程化的元年。随着AI技术从认知智能向“感知+执行”的多模态阶段迈进,具身智能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与传统软件智能不同,具身智能强调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交互,使机器能够真正理解和操控现实世界。

浙商证券认为,国际巨头量产和国内企业加入,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民生证券则指出,随着规模效应显现,民用级人形机器人价格可能降至2万美元以下。

业内人士表示,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正在从工业制造向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扩展。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透露:“今年上半年行业平均增速达50%-100%,几乎每天都有新品发布。”这种爆发式增长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商业落地加速推进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升级,多家领军企业接连斩获批量订单,行业商业化进程全面提速。

近期,优必选科技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下该公司单笔订单金额新高。更引人注目的是,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联合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24亿元人形机器人代工服务项目,其中智元机器人以7800万元中标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标段,宇树科技则以4605万元拿下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及相关配件标段。

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8月4日,智元机器人今年已中标9个项目,宇树科技中标68个,优必选科技中标16个,这些企业的中标数量均已接近或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乐聚机器人预计全年交付量将突破千台,而松延动力的总订单规模已超过2500台,合同总额突破1亿元。

“今年是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仅一个月内意向订单就突破2000台。”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表示。该公司近期实现了105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交付,创下成立以来最高纪录。目前,松延动力正在北京、常州和东莞布局生产基地以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

优必选科技推出的“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已收获百台订单,预计2025年交付量将超过300台。公司正在积极扩充产能,建设新的生产线。智元机器人方面透露,目前线下量产机器人已超2000台,预计2025年出货量将达到数千台规模。

中金公司最新研报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可能达到35万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81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或超过250%。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优质载体,正在工业、科研教育、商业服务等多个领域找到落地场景。

开源证券分析认为,当前国内具身智能企业呈现“规模激增、软硬件协同”的发展特点。硬件端聚焦人形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软件端侧重具身智能算法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随着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辅导、智元机器人通过资本运作实现突破,行业正掀起新一轮资本化热潮。

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这一新兴产业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

产业链协同发展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正迎来发展新机遇。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在互动平台披露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进展,展现出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存储芯片领域,北京君正针对人形机器人对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的需求,创新推出3DDRAM技术,通过近存计算架构优化存储与计算协同效率。连接器企业瑞可达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开始小批量供货,预计2025年该业务板块销售收入约达1000万元。



PCB供应商胜宏科技透露,已与人形机器人领域部分国内外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相关产品实现小批量出货。天准科技则表示,其人形机器人大脑控制器产品已获头部企业认可,累计订单金额超1000万元,正在积极拓展更多客户。

“公司人形机器人组配件业务产能充足,将根据客户订单逐步释放。”拓邦股份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关切。英威腾则聚焦核心零部件布局,依托工业自动化技术积累,在关节模组、视觉系统等关键部件开展研发,并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技术合作。

业内人士指出,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核心零部件企业将率先受益。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和成本持续下降,产业链各环节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供应链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4.机构:东南亚手机市场小米时隔四年重夺榜首,荣耀季度出货首次突破100万台;

Canalys(现并入Omdia)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受关税不确定性持续影响,出货量同比下降1%至2500万台。



其中,小米凭借Redmi系列的强劲销量和渠道覆盖面的扩张,时隔四年首次重夺市场榜首,出货量达470万台,市场份额为19%,同比增长8%。传音以450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二,市场份额18%,同比大增17%。三星以430万台出货量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7%,尽管同比下降3%,但在越南和新加坡等市场,其5G机型需求增长,主要得益于Galaxy A06 5G和A16 5G机型价值主张的改善。



OPPO(不含一加)受入门级市场竞争加剧影响,排名第四,出货量350万台,市场份额14%,同比下降19%。vivo以280万台出货量位列第五,市场份额11%,同比下降21%,该厂商正进行战略调整以提升盈利能力。

Canalys高级分析师周圣咏(Sheng Win Chow)表示:“在大众市场领域,如何在价格之外实现差异化,仍是所有厂商面临的持续挑战。小米和传音在低价位区间凭借极具竞争力的定价和积极的渠道激励政策处于领先地位。虽然入门级市场竞争激烈,但部分品牌通过向高端市场升级取得了成功。荣耀是高端化的突出案例,其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大增121%,季度出货突破100万台。X9c 与 400 系列等高价机型的成功,使荣耀在保持显著高于竞争对手的平均售价(ASP)的同时,实现了强劲的出货增长。vivo 尽管整体出货量同比下降21%,但其中端产品线表现亮眼,V 系列出货量同比增长92%,占其总出货量的比例从 2024 年第二季度的 9% 提升至近 21%。在高端中端细分市场占据更大份额,不仅有助于提升利润率,也强化了品牌在竞争激烈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


(校对/赵月)


5.特朗普把芯片出口管制当ATM!强索15%分润;

美国总统特朗普提高关税向世界各国敛财,最近赚饱关税税收还不满足,又想出更“天才”的点子:把出口管制当提款机(ATM)使用。观察家警告,这种对美企变相抽税的恶例一开,将来恐后患无穷。

美国政府原本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禁止先进电脑芯片销往中国大陆。但对爱谈交易的特朗普而言,什么都好谈,只要开对价钱。

开拓财源新招:销陆芯片营收分润15%

所以,英伟达(NVIDIA)想解除H20芯片销陆禁令?超微(AMD)MI308芯片想卖到大陆?让山姆大叔从营收抽成15%即可。假设英伟达2025年把150万颗H20芯片卖到大陆,逾200亿美元营收进帐,将缴给美国国库30亿美元;以大陆市场占超微总营收约25%计算,超微可能上缴10亿美元。

这种抽成15%的商业模式何必止于“营收分润”?直接要求分15%股权岂不更痛快?所以,山姆大叔入股具战略重要意义的稀土矿物生产商MP Materials,取得15%股权。

合起来看,更是天才。美国政府掌握稀土矿业公司(MP Materials)15%的股权,然后又向用那些材料生产芯片的公司(英伟达/超微)抽取15%的营收,堪称政府版垂直整合,美国财政部当“大富翁”庄家,设置出口管制关卡,要通过此关,请给过路费。

最最天才的是,被要求分润的企业竟心甘情愿缴钱,所以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因为出口管制不解除,营收是零;拿15%的营收交换解禁,值得!

然而,短视近利的结果,就是未来后患无穷。

什么都抽成15%的后遗症

把全球贸易转化为“保护费”收入来源,可能导致一些恶果。

可想而知,特朗普2.0各个联邦机构若是有样学样,会变什么模样?比方说,环保署(EPA)可卖“排放规定豁免权”,代价是抽成15%;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提供“快速核可通行证”,价码也是15%;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可从每条飞中国大陆航线抽成15%。诸如此类。

这些“特朗普过路费”对股票投资人有何意义?股价将开始反映企业与监管当局的关系,而不是基本面。但股市明白,被抽成15%后,还剩下85%,总比0%营收好。

然而,市场可能忽略一点:受影响的不只是英伟达或超微,其他公司也需要取得特朗普2.0许可才行。结果便是,赢家不是最棒的公司,而是最负担得起“过路费”的公司。据Bernstein分析师团队估算,15%的营收分润,将导致英伟达和超微的毛利率因此少了5到15个百分点。

按新游戏规则玩,每家大企业让政府分一杯羹,将扼杀小企业生机。

但权衡得失,英伟达答应付钱,超微也是,英特尔想必也会跟进。白宫索取分润得逞,劳工赢了,英伟达和超微赢了,股市大涨所以投资人也赢了。完美。

问题是,总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一天:别国也会起而效尤,反将一军。

比方说,中国大陆宣布收取15%的“市场准入费”,欧盟向美国索取15%的“法规遵循费”,加拿大也要15%。何不呢?谁教特朗普传授全世界这个妙招:用出口管制当ATM。

结论是:市场此刻也许以为,这种营收分润只是一时的交易,特朗普突发奇想罢了。但是,一旦美国财政部尝到甜头并食髓知味,一旦众联邦机构发现自己竟坐在可用禁令索财的大金矿上,一旦其他国家开始仿效美国范例收起保护费,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头路。

现在还没跨越这道红线,但特朗普2.0已在红线上设置了收费站。经济日报



6.英伟达下一代GPU芯片Rubin可能延后上市;

多家媒体报导,台湾金融服务公司富邦金融分析师指出,英伟达下一代 GPU 芯片 Rubin,因重新设计,可能导致其在台积电的量产进度延迟。

Rubin 原订于 2025 年底进入量产,并于 2026 年初开卖,但富邦金融分析师尚子玉 (Sherman Shang) 指出,Rubin 延迟的机率相当高。

分析师称,该芯片首版已于 6 月底完成下线 (tape out),但英伟达目前正进行重新设计,以更好对应超微 (AMD) 即将推出的 MI450。

他补充表示,下一次下线时程预计落在 9 月底或 10 月,依此推算,2026 年 Rubin 的出货量恐将受限。

所谓“下线”是半导体制造中积体电路设计的最后阶段,设计完成并验证后,才会送至晶圆厂准备投产。

Nomad Semi 分析师 Moore Morris 指出,Rubin 将接替英伟达现行的 Blackwell 系列。

他在 X 平台发文表示,Blackwell 系列 2025 年第一季出货量为 75 万颗,第二季达 120 万颗,第三、第四季则分别提升至 150 万颗与 160 万颗。

Morris 同时提到,目前超微与博通是台积电 CoWoS 先进封装产能成长最快的客户。

不过,2025 年英伟达仍以 51.4% 市占率主导 CoWoS 产能,博通与超微则分别为 16.2% 与 7.7%。预估到 2026 年,博通与超微的占比将升至 17.4% 与 9.2%,英伟达则略降至 50.1%。

英伟达 (NVDA-US) 周三 (13 日) 走弱 0.85% 至每股 181.54 美元。AMD (AMD-US) 大涨 5.37% 至每股 184.34 美元。台积电 ADR (TSM-US) 收墨 1.17% 至每股 241.44 美元,换算价 1445.98 元,折溢价率达 20.5%。钜亨网



7.美斥资10亿美元 提振关键矿产、材料产业发展;

特朗普政府周三 (13 日) 宣布,将拨款 10 亿美元,以促进美国关键矿产和材料产业的成长。

美国能源部在声明中表示,将发布资助机会公告,以推动和扩大关键矿产和材料供应链中采矿、加工和制造技术。

周三拟议资助公告包括:高达 5000 万美元资助关键矿产和材料加速器计划,涵盖稀土提炼等;提供 2.5 亿美元用于矿山与金属材料回收,涵盖金属以及煤炭行业;1.35 亿美元用于增强国内稀土元素供应链,以及 5 亿美元用于电池材料加工及煤炭制造和回收,4000 万美元从工业废水。

能源部称,这些资助公告是根据特朗普总统的“释放美国能源”行政命令发布的,将有助于确保关键矿产和材料的供应更加安全、可预测且价格合理,这些材料是美国能源主导地位、国家安全和工业竞争力的基础。

美国能源部长 Chris Wright 表示:“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依赖外国来供应和加工对美国现代生活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关键材料。”

“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能源部将在关键材料加工回流和扩大这些不可或缺资源的国内供应方面发挥主导作用。”Wright 补充说。钜亨网



8.AI花费烧不完!传甲骨文云端基础设施部门裁员控成本;

《彭博》周三 (13 日)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导,甲骨文 (Oracle)(ORCL-US) 本周在备受关注的云端基础设施部门裁撤部分人力,成为最新一家在人工智能 (AI) 基础设施投入巨额资金之际采取成本控制措施的科技公司。

消息指出,受影响员工已于本周接获通知,部分裁减与绩效问题有关,但该部门仍在持续招聘。裁员的确切规模尚未确定,甲骨文方面也未对多次置评请求作出回应。此消息最早由产业媒体 DatacenterDynamics 报导。

近来,多家科技巨头为应对 AI 相关支出飙升,纷纷削减其他领域开支。微软 (MSFT-US) 今年已裁员约 1.5 万人,亚马逊 (AMZN-US) 与 Meta(META-US)也进行了裁员。

甲骨文股价目前接近历史高点,主要受云端业务成长带动。上月,该公司与 OpenAI 签署一份破纪录协议,为美国提供约 4.5GW 的数据中心电力。不过,为满足需求,甲骨文仍需投入数百亿美元建设大型服务器农场,导致截至 5 月结束的会计年度自由现金流为负数。

甲骨文在 6 月提交的文件中曾表示,公司会因策略调整、组织重组或绩效问题,定期调整员工结构。文件并指出,此类重组可能导致重组成本上升,以及在员工适应期内出现生产力暂时下降的情况。钜亨网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IC#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