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搭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正驶入大街小巷,从高速到城区,逐渐成为日常出行的一部分。
这些“智能汽车”是如何决策、规划每一步驾驶任务的?背后一个很重要的依靠,是嵌藏于车身之内、具备高性能计算能力的芯片。它虽不显于外,却是智能驾驶系统的“大脑中枢”,以毫秒级的速度处理庞大的感知与决策任务。
每一次辅助驾驶开启时,都藏着一段从自然走向科技的进化路径。而这场征程的起点,便是来自地壳深处的石英砂,它的主要成分却蕴藏着构建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石——硅。
然而,从一把砂砾到一片承载几十亿、几百亿个晶体管的精密晶圆,需要经历堪称神奇的蜕变,首先,砂子需在高温熔炉中,经过上千度烈焰的反复提纯,去除所有杂质,直至其纯度高达99.999999999%(没有压到键盘,真的是小数点后9个9的极致纯度这纯净的硅熔体被缓缓提拉,凝结成一根完美的单晶硅棒。
再将这根单晶硅棒以钻石般精准的工艺切割成一片片薄如蝉翼的圆盘——这便是晶圆。它的表面经过反复研磨与抛光,达到像平静的水面一样光滑平整,才能搭建好一座微观城市的地基。
在这座微观城市上,光刻、显影、蚀刻、离子注入......每一道工序都在原子级精度上推进,重复上千道流程,耗时数月。最终,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晶体管被有序构建,形成庞大而有序的计算结构。
但这还不够。
一块芯片从“能运行”走向“可上车”,要经历更严苛的验证。要想功能正常运行,背后是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晶体管精准协作的过程,每一个晶体管、每一段电路都必须在高温、低温、电磁干扰、机械振动等最极端的环境下接受检验并稳定运行。任何一丝闪失,都可能影响车辆决策时的稳定。
它要足够可靠,才能承担起智能驾驶系统的神经中枢角色。就像一辆新车,需要开往黑河的极寒之地,奔赴吐鲁番的酷热之境,在最严苛的环境中证明自己。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推进,车规级芯片的市场需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这类芯片不仅要满足极为严苛的安全性、可靠性与长生命周期要求,更需在功能开发、车规认证、系统集成到实地应用的全流程中,接受零妥协的硬核考验。
车规级芯片开发周期长、难度大。在长达15年的寿命周期内,其累计运行时长可能高达13万小时。为充分应对过度使用的潜在风险,芯片设计寿命通常达到标准寿命的两倍以上;而在漫长复杂的汽车全生命周期中,它还需经受从-40℃极寒到125℃甚至150℃高温的剧烈温差考验,同时耐受振动、盐雾、湿热等多重极端物理环境,以此确保在各类应用场景下始终保持极致的安全、稳定与可靠。
在一辆汽车中,芯片的搭载量少则几十到上百个,多则上千乃至数千个。其中,承担智能驾驶核心计算任务的专用车规级芯片,更面临着极致挑战:它需要同时接收来自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的海量信息输入,其数据处理的并行复杂度堪比人类大脑数百亿神经元的协同工作;更要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路径规划、目标识别、制动决策等复杂运算,精准控制转向、加减速等关键驾驶动作。
从设计、流片,到通过一系列严苛认证标准再实现量产上车,车规级芯片,尤其是智能驾驶专用芯片的开发周期通常需要3至5年。这不仅是高门槛、重投入的攻坚过程,更是对芯片可靠性、安全性与长期耐受性的全维度、系统性打磨。
面对高投入、长周期、充满不确定性的演进挑战,地平线始终坚定选择走那条“难而正确”的道路,率先提出并持续践行软硬结合技术路径,自主研发设计的智能计算架构BPU®,聚焦先进神经网络架构和智能加速计算的最新技术,面向智能驾驶应用已推出四代征程®计算方案。
2024年,地平线新一代征程®6正式发布并同步推出六款配置,全面覆盖复杂城区、高速、泊车全场景,统一可拓展的架构设计,实现远超同级的计算性能和算法效率。
经过四代车规级芯片的打磨和迭代,地平线在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的完整闭环积累了丰富经验,累计出货量超过800万套,并获得超310款的车型定点,为500万+车主提供智慧出行新体验。
这不仅是一次次工程实现的量产验证,更是对安全标准的坚持,对系统设计能力的持续淬炼。芯片的演进从不止步于性能跃升,更是在真实应用场景中每一次可靠响应。
从一粒砂开始,穿越物理世界的重重锤炼,最终演进为支撑智能驾驶的算力中枢,这场芯片的进化,是围绕可靠性、稳定性与系统性的长期修行。在这条充满挑战的技术路径上,地平线坚持以软硬协同为根基,以量产落地为导向,让智能驾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