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良率低,消息称英特尔18A芯片量产推迟至2026年
2.日本Rapidus冲刺2nm芯片量产,亟需B计划
3.东风汽车集团1-7月累销24.96万辆,同比增长35.5%
4.长城汽车魏建军谈理想i8对撞测试:我们的车不敢去
5.特朗普与英特尔执行长陈立武会面后改度,称赞成功崛起是个惊人故事
1.因良率低,消息称英特尔18A芯片量产推迟至2026年
英特尔备受期待的Intel 18A(1.8nm)制程目前充满不确定性,有传言称,由于良率低,大规模生产(HVM) 将推迟至2026年。
目前英特尔的情况并不理想。更重要的是,由于政治和经济动荡,该公司目前面临着代工部门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据报道,英特尔内部消息人士表示,Intel 18A工艺可能会推迟到2026年,因为目前的良率使得公司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但这一传言另有隐情。
英特尔最初的计划是在2025年底前量产采用Intel 18A工艺的笔记本电脑CPU“Panther Lake”,并吸引外部客户。然而,英特尔内外都有传言称,由于良率低,Intel 18A工艺的全面量产已被推迟到2026年。
虽然该消息看起来有些令人失望,但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与英特尔的沟通,英特尔从未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前实现Intel 18A节点的大规模生产;相反,该公司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前扩大PTL(片上传输层)的生产规模,因此该报告与此相符。然而,有趣的是,尽管据报道称Intel 18A良率在55%~65%左右,但只有良率达到常规的70%~80%,芯片生产才会有利可图,CEO陈立武尚未准备好在良率低于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生产。
英特尔经常在大规模生产阶段选择较低的良率,这不仅导致了运营亏损,也导致最终产品质量低劣。鉴于该公司正在为良率更高的Intel 18A工艺做准备,因此在内部和外部竞争中都拥有更大的机会。由于英特尔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运营亏损并提升股东价值,因此开发一种与台积电竞争的制程将使其在经济复苏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目前,英特尔的计划,尤其是晶圆代工部门的计划,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在所有复杂影响因素之下,该公司实际上正在努力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标准和行动(例如大规模裁员)来寻求突破。
2.日本Rapidus冲刺2nm芯片量产,亟需B计划
2025年7月,Rapidus在其位于日本北海道的千岁工厂成功在硅晶圆上形成2nm晶体管结构,这是自2009年至2010年以来,日本公司首次在本土生产尖端半导体元件。
作为行业资深人士,首席执行官Atsuyoshi Koike在宣布这一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显得激动不已。但该公司目前还不能松一口气。前方道路依然艰难。
2nm芯片的量产在技术上极具挑战性。迄今为止,仅有台积电、三星电子和英特尔实现了原型量产。
在这三家公司中,台积电是唯一一家被认为有望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公司。该公司在6月表示,2nm芯片良率已超过90%,并计划于今年秋季开始商业化量产。
即使Rapidus拥有这项技术,仍然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找到足够的客户来维持生产线的满负荷运转。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衰落并非源于尖端工厂的消失,而是因为缺乏像美国英伟达这样能够设计先进芯片的公司。
目前为Rapidus提供大部分设备和资金的日本政府或许也深谙此道。
日本经济产业省高级官员Kazumi Nishikawa表示,即使该公司开始量产(目前计划于2027年),政府仍将继续支持,直到其实现“稳定运营”。但Kazumi Nishikawa表示:“如果没有国内需求,在日本设立工厂就毫无意义。”
政府能否引领日本半导体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复兴,包括需求方面的复苏?随着全球国家/地区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日益普遍,产业政策对于保持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但一位投资银行高管表示:“当国家拥有所有权时,政治逻辑可能会战胜经济理性。私营部门很难以纯粹的投资方式入股。存在缺乏资本纪律的风险。”
Rapidus的量产所需资金预计为5万亿日元(340亿美元),而该公司目前正通过政府资金、潜在客户投资和银行贷款来承担其中的大部分。然而,该公司似乎正陷入这种国有化的陷阱。
这笔5万亿日元的量产资金,是其2023年1月确定的商业计划的一部分。如今,两年多过去,该行业专注于提升顶级芯片的性能,其重点并非小型化,而是3D堆叠。
此后,行业也发生了许多其他变化,但Rapidus并未考虑制定B计划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相反,该公司似乎正全速推进其最初的计划。
一家寻求私营部门纯投资(如风险资本)的初创公司,很可能会制定循序渐进的商业计划,从小规模开始,先代工生产用于研发的原型产品,然后磨练自己的技术,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生产。否则它将无法获得资金。资本纪律孕育了灵活性和韧性。
为了迅速实现全面“私有化”,Rapidus可能需要灵活调整其战略。它应该避免在不合理的情况下一味向前推进——这是日本政府和业界常见的坏习惯。
3.东风汽车集团1-7月累销24.96万辆,同比增长35.5%
8月11日,东风汽车集团发布了2025年7月产销快报。据公告显示,2025年1-7月,东风汽车集团累计汽车销量为978,462辆,同比下降约8.9%。尽管整体销量有所下滑,但新能源汽车板块表现亮眼,1-7月累计销量达到249,571辆,同比增长约35.5%。
从具体车型来看,东风汽车集团乘用车1-7月累计销量为762,585辆,同比下降11.5%;商用车累计销量为215,877辆,同比增长1.4%。在乘用车领域,基本型乘用车销量下滑较为明显,累计销量为376,993辆,同比下降14.4%;运动型多用途车(SUV)累销330,295辆,同比下降11.2%;多功能车(MPV)销量则同比增长12.5%。商用车方面,载货车累计销量为210,179辆,同比增长3.4%,其中重型载货汽车销量增长显著,累计销量为100,602辆,同比增长9.8%。
在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东风汽车集团的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227,771辆,同比增长39.4%;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为21,800辆,同比增长4.8%。这表明东风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新能源汽车已成为集团销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东风汽车集团的母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1-7月累计汽车销量为1,260,406辆,同比下降约10.8%。而其附属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A股证券代码600006)1-7月累计汽车销量为77,587辆,同比下降17.5%。
4.长城汽车魏建军谈理想i8对撞测试:我们的车不敢去
8月11日,在长城汽车(23.150, 0.63, 2.80%)全新坦克500预售发布会活动上,魏建军被问及如何看待理想i8对撞卡车一事。
魏建军回应称:“你非得让我得罪人,太犀利了。我们那车不敢去”。
此前,7月29日,在理想汽车新车上市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首款纯电SUV理想i8与一辆重卡100公里/小时对撞测试的视频。视频显示,正面碰撞后重卡的四个车轮出现弹起,卡车驾驶室发生倾倒,而理想i8A柱、B柱、C柱、门梁均无变形。
该测试在互联网引起不少争议,在最初发布视频的时候,由于碰撞的重卡车型方向盘没有打码,网友发现该卡车品牌为乘龙卡车。
5.特朗普与英特尔执行长陈立武会面后改度,称赞成功崛起是个惊人故事
CNBC报导,特朗普 Truth Social 平台发文,要求陈立武辞职,直言其过去与中国企业的密切关系,与美国利益产生高度冲突,必须立即辞去英特尔执行长。 11日陈立武前往白宫与特朗普见面之后,特朗普态度有180度大转变,盛赞成功与崛起故事非常惊人。
特朗普要求陈立武请职英特尔执行长,源自于共和党参议员Tos Cotton先前对其与中国企业紧密联系的质疑。 Tom Cotton 曾提及陈立武之前担任执行长的 EDA 大厂益华电脑曾卷入的一宗泄密案件,并询问英特尔是否已要求陈立武放弃与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及任何其他相关中国实体有联系的芯片制造商中的持股。 英特尔稍晚回应,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陈立武本人都坚定致力于推进美国国家和经济安全利益。
然数日后,特朗普态度便180度大转变。 特朗普Truth Social 最新发文,他与陈立武及商务部长 Howard Lutnick、财政部长 Scott Bessent 会晤后,特朗普形容会面非常有趣,并对陈立武大加赞赏,称其成功与崛起故事惊人。 陈立武将与其内阁成员花时间共同商讨,一周内提出建议。
英特尔发言人也证实会面情形,陈立武很荣幸能与特朗普会面,进行坦诚且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关于英特尔对加强美国技术和制造业领导地位的承诺。 英特尔股价盘后上涨2%。
现年65岁的陈立武2022年成为英特尔董事,今年3月接替Pat Gelsinger担任执行长。 他接管英特尔之际,这家芯片制造巨头正面临艰困的局面,包括在由英伟达所主导的人工智能(AI)市场上未能取得显著进展,同时为建立其晶圆代工业务而消耗大量现金。
陈立武也坦言,上任最初几个月并不轻松,公司大裁员,并减少晶圆代工部门支出。 他告诉员工,英特尔取消德国和波兰建厂,放缓俄亥俄州开发。 陈立武7月财报会议对分析师表示,扭转局面需要时间和耐心,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才能推动公司向前。 陈立武生于马来西亚,新加坡长大,后移居美国并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特朗普政府一直对商业界特别是半导体市场,采取强硬干预态度,因美国与中国争夺人工智能领域霸权。 除了英特尔,英伟达也同意向美国联邦政府上缴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15%营收,以换取出口许可证。 英伟达执行长黄仁勋日前也拜访白宫,特朗普表示,他最初要求英伟达支付20%营收,但与黄仁勋协商后降至15%。
截至11日收盘,英特尔股价今年上涨3%,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上涨8.4%。 这次特朗普态度戏剧性转变,再次突显政府政策对企业和市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