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周林杰教授团队陆梁军副教授和李雨副教授通过将低损耗相变材料Sb₂Se₃与硅基微环谐振器异质集成,首次实现了近零功耗“现场可编程”光收发芯片。对微环中的PN结施加电脉冲触发相变,实现了精度达10皮米、超一个自由光谱范围的非易失波长调谐,在满足微环阵列波长校准需求的同时有效消除了状态维持功耗。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一种创新反馈机制来抑制温漂,成功演示了4通道可编程微环阵列的高速收发,传输速率达到400Gbps。相关研究成果以“Field Programmable Silicon Microring WDM Transceiver Leveraging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Phase-Change Materials”(基于相变材料异质集成的非易失现场可编程微环阵列光收发芯片)为题,发表在《PhotoniX》上。
研究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AI)应用对精度与性能的需求持续攀升,大语言模型的参数规模已突破万亿级别,其训练所需的集群规模亦同步扩大。在此背景下,传统XPU间有限的互连带宽正逐渐成为制约算力释放的关键瓶颈,提升互连带宽的需求愈发迫切。 光互连技术凭借超大带宽、极低损耗及低串扰等固有优势,能够构建更高带宽密度与更低功耗的互连链路。其中,硅基光电子学因具备与CMOS工艺的兼容性及高集成度潜力,已成为光互连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相较于传统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型调制器,微环谐振器(MRR)具有尺寸紧凑、功耗低等特性,能够满足光I/O对高密度、低功耗互连的应用需求。然而,硅基MRR易受制造工艺偏差与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其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显著挑战。
创新成果
研究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将材料科学领域的低损耗相变材料Sb2Se3引入到硅基光电子学,应用于硅基高速光收发芯片中,既解决了光学器件系统应用的难题,又拓展了相变材料在光电子领域的应用。
非易失现场可编程微环阵列光收发芯片架构与工作原理
研究通过采用硅光后道兼容工艺在硅基MRR的PN结上异质集成了低损耗相变材料Sb2Se3薄膜,以实现非易失“现场可编程”微环收发器。通过施加正向偏置电脉冲,能够促使Sb2Se3在晶态与非晶态间转换,从而实现覆盖整个自由光谱范围的谐振波长灵活调谐。实验测得,相变材料的集成对其调制和探测性能几乎没有影响,确保了该技术的可行性。随后,研究团队设计并制造了基于四个级联Sb2Se3-Si异质集成MRR的收发芯片,利用相变实现了谐振波长的均匀分布,并成功演示了单微环100 Gbps、总速率400 Gbps的开关键控(OOK)调制和探测。此外,团队还提出了一种创新反馈方案,利用其中一个MRR作为光功率监测器来反馈温度波动信息,通过整体控温来补偿环境温度波动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该方案有望实现对相邻多个MRR的工作状态的同时稳定,具有可拓展性,降低了温度反馈控制的硬件需求。
研究成功实现低损耗相变材料Sb2Se3与硅基微环谐振器的异质集成,实现了高效的波长调谐和高速数据传输,有效解决了硅基微环收发芯片在系统应用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为下一代高密度、低功耗光互连芯片的研发提供了可靠解决方案。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这项创新成果有望加速微环谐振器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推动数据中心光互连、高速通信网络等领域的变革。
论文信息
该项工作第一作者为上海交大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杨星、2020级博士生冉诗环,陆梁军副教授、李雨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43074-025-00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