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内动力业绩虚假案落地,公司及高管被罚超1000万元
2.上海:吸纳更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企业加入“探索者计划”
3.北京亦庄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
4.卓胜微许志翰:创业在于坚定与坚持,前方的星辰大海还很辽阔
1.云内动力业绩虚假案落地,公司及高管被罚超1000万元
8月9日,ST云动发布公告称,已收到中国证监会云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2025〕2号)。因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多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及不当收入确认等问题,公司及8名时任高管合计被罚1,050万元。这是继1月立案、7月事先告知后,监管部门对该案的最终处罚落地。
处罚决定书显示,ST云动通过以下手段系统性操纵财务数据:
一、销售和采购返利、供应商索赔补偿、期间费用的会计核算不准确、不规范
1、返利核算失真:云内动力部分销售返利的核算时点、科目、金额不准确,导致2021年虚减营业收入16,293,063.23元,虚减利润总额16,293,063.23元;除核算时点、金额不准确外,云内动力还存在将部分销售返利错误核算为三包费用的情况,导致2022年虚减营业收入18,447,283.10元,虚增销售费用17,777,865.44元,虚减利润总额36,225,148.54元。
2、虚增成本:云内动力部分采购返利计提依据不充分、计提金额不准确,导致2021年虚减营业成本43,193,660.26元,虚增利润总额43,193,660.26元;2022年虚增营业成本20,078,593.53元,虚减利润总额20,078,593.53元。
3、未合计计算速配补偿:云内动力未审慎合理核算部分供应商索赔补偿,存在错误计入营业收入或冲减销售费用金额不准确的情况,导致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2,954,391.13元,虚减销售费用14,077,353.51元,虚增利润总额17,031,744.64元;2022年虚增销售费用23,075,547.31元,虚减利润总额23,075,547.31元。
4、推迟计算收支:云内动力存在推迟确认职工薪酬、三包索赔费用、运输费用、研发费用及其他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少记销售费用的行为,导致2021年虚减成本费用4,714,434.88元,虚增利润总额4,714,434.88元;2022年虚增成本费用39,555,089.89元,虚减利润总额39,555,089.89元。
云内动力将部分客户的三包索赔费用错误核算为商务返利,导致2021年虚减营业收入40,186,057.52元,虚减销售费用40,186,057.52元;2022年虚减营业收入37,740,008.28元,虚减销售费用37,740,008.28元。该事项不影响2021年、2022年年度利润总额。
二、未实际交付货物但开具发票并依据发票确认收入,导致虚构收入;仅依据发票确认收入,导致跨期确认收入
云内动力未实际交付货物但开具发票并依据发票确认收入,虚增对真实客户的部分销售收入,导致2021年虚减营业收入108,434,380.09元,虚减营业成本73,865,850.60元,虚减利润总额34,568,529.49元;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76,511,835.13元,虚增营业成本73,946,096.65元,虚增利润2,565,738.48元。
云内动力仅依据发票确认收入,致使收入确认时点提前或推后,导致2021年虚减营业收入18,447,131.01元,虚减营业成本16,014,749.74元,虚减利润总额2,432,381.27元;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2,252,629.63元,虚增营业成本2,220,508.29元,虚增利润总额32,121.34元。
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及应收账款信用减值不准确、未计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
云内动力因收入核算错误致使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准确,导致2022年虚减资产减值损失11,913,355.85元,虚增利润总额11,913,355.85元。
云内动力部分应收账款信用减值计提不准确,导致2021年虚增信用减值损失3,642,073.03元,虚减利润总额3,642,073.03元;2022年虚增信用减值损失1,795,317.50元,虚减利润总额1,795,317.5元。
云内动力未对产品质量保证费用计提预计负债,导致2021年虚增销售费用328,805.70元,虚减利润总额328,805.70元;2022年虚减销售费用4,405,012.15元,虚增利润总额4,405,012.15元。
最终,2021年年度报告虚减营收18.04亿元(占披露营收2.25%),虚增利润总额767.5万元(占披露利润总额13.51%);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营收2,258万元(占披露营收0.47%),虚减利润总额1.02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7.84%。
鉴于以上事实,云内动力被处于600万元罚款;董事长杨波被认定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领单张200万元个人罚单;时任董事、总经理代云辉与宋国富、财务总监屠建国、副总经理王洪亮等4人分别被处以80万—90万元罚款;财务管理部部长朱国友、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张永齐虽非高管,亦因直接参与造假各被罚款60万元。
2.上海:吸纳更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企业加入“探索者计划”
8月4日,《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举措》)发布,明确吸纳更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企业加入“探索者计划”,对重点领域企业凝练提出的紧迫急需选题动议,予以快速响应支持。
同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市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管理办法》明确,“探索者计划”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科委”)与联合出资方按约定比例联合出资,是围绕上海重点产业、未来产业需求共同支持开展基础研究的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面向全市、公平竞争。“探索者计划”联合出资方主要为注册在上海市的企业、行业协会或其他法人组织。联合出资方出资额原则上不少于300万元/年,可依法依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各联合出资方应注重指南建议的科学性,不得定向设题。联合出资方及其关联方不得作为其出资设立项目(课题)的承担单位。
据悉,为更好激发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力,在制度层面提出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措施,上海8月4日发布《若干举措》。总体上看,通过“授企以鱼”,从财政补助、经费配套、税收优惠等方面强化基础研究保障,提高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动力和积极性。“授企以渔”,赋予企业更大的基础研究决策权、支持企业使用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支持企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若干措施》提到,支持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储备。基础研究投入达到或超过1亿元/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5000万元(含)至1亿元(不含)/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500万元;1000万元(含)至5000万元(不含)/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200万元。
《若干措施》支持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企业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可按照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接收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机构给予的基础研究资金,免征企业所得税。
《若干措施》还明确,支持上海市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政府、企业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支持高校围绕行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3.北京亦庄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
8月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并配套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专项支持政策,以10条硬核措施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精准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北京亦庄”消息显示,为加快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突破与高质量发展,此次出台的专项政策,聚焦软硬技术协同攻关、数据要素先行先试、应用场景牵引推广、新业态全链条培育等关键领域,全国首创数据采集实训场奖励、二次开发社区支持、“打样券”、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供应链响应平台支持等8条支持措施,加快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抢占全球机器人产业制高点。
谋“新”而动。随着人形机器人“天工”、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接连落地,越来越多的“全球首个”在北京亦庄诞生。聚焦软硬协同攻关,“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精准发力关键环节,通过揭榜挂帅、重大专项配套、“白菜心工程”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大脑”“小脑”、机器人通用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等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支持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共性实验室,按照项目总投资情况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要素赋能。北京亦庄聚焦数据、本体等关键要素,多措并举破解数据采集贵、场景落地难等难题。支持真实世界数据采集,有序推动全域开放真实世界场景数据采集点位,打造一批标杆具身智能实训场,对于成功认定的实训场给予资金奖励。探索数据交易共享机制,推动具身智能数据开源开放,每年发放1亿元“数据券”,引导企业采购数据集、数据接口、数据模型等数据产品。鼓励企业建设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为开发者团队提供共享本体、免费空间、算力补贴等要素支撑,每年最高给予3000万元,为垂类领域应用项目开发提供保障。
场景牵引。从研发到应用,北京亦庄还致力于打通机器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今年2月,北京亦庄发布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开放高端制造、教育教学、产业园区等九大标杆场景资源。以应用场景牵引推广,“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进一步推动落实该计划,从未定型产品首试首用、首台(套)奖励,到标杆场景建设,分阶段提供全链条支持,加快推广应用机器人产品。
生态育“链”。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北京亦庄进一步培育新业态链条,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支持搭建机器人供应链快速响应平台,依据项目投入按比例扶持,发放“打样券”,削减整机与零部件打样成本。率先布局人形机器人中试产线,探索“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柔性模式,从生产、销售两端给予资金支持,全方位支持制造能力和水平双提升。强化金融赋能,鼓励租赁使用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为人形机器人整机投保并对保费给予补贴。支持打造机器人4S店等新业态,鼓励“以赛促产”,支持多方合作举办机器人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推动国际要素融通发展,为机器人领域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提供开办与运营经费支持。强化人才保障,为产业人才提供综合支持。
4.卓胜微许志翰:创业在于坚定与坚持,前方的星辰大海还很辽阔
8月8日,2025太湖人才发展大会在无锡开幕。卓胜微创始人、董事长许志翰在对话环节与观众热情分享了高考往事及创业的切身体会,并表示创业过程中首先要“目标坚定”。
许志翰说:“目标坚定的同时,坚持既定目标同样重要。回望过去,卓胜微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数次濒临险境,但却从不言弃,因为我们相信企业的远景目标一定会实现;同时,无锡各级政府给予了企业大力支持和帮助,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作为一家专注射频前端芯片领域的科技企业,卓胜微总部位于美丽的江苏无锡,其依靠技术积累和市场研判,迅速成长为国内射频芯片领域的头部企业。谈及无锡广聚人才的看法时,许志翰说:“无锡是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有着非常大的包容度,能够容纳不那么完美的人才,使得‘人尽其才’,成为创业者理想的创新之地。”近年来,无锡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23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9.2万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1351个、位居全省前列。
半导体作为高技术、高投入产业,其健康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极为强烈。对此,卓胜微从基础理论夯实,到前沿技术实践,再到创新思维塑造,建立了一支稳定高效、自主创新、拥有成熟完善管理体系的专业团队,得以在射频前端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我们还在创业中,前方的星辰大海还很辽阔。”许志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