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产业发展如火如荼,Arm为寻求更大增长空间正酝酿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变革。
7月31日,Arm宣布加大对自研芯片投入,计划打造包括Chiplet、物理芯片、主板、系统在内的全套产品和各种解决方案可能性,尤其首选AI数据中心,这一决策标志着其长期以来依赖的IP知识产权授权商业模式迎来重大转折,或将深刻冲击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格局。
基于在云、边、端等各领域的应用优势,Arm强攻自研芯片有自身底气,包括与软银深度合作,对AI领域持续投入和子系统CSS增加版税,以及对于Chiplets等技术的耕耘步入深水区。但这一举措也将形成“既授权又竞争”的复杂局面,除了影响客户关系和合作信任度,倒逼企业加速自研芯片和转向RISC-V架构,其高昂研发成本等挑战也将增加不确定性。
可见Arm自研芯片是一场豪赌,将搅动芯片产业从“分层授权”走向“垂直整合”等重构洗牌,同时势必触发行业警戒和“链式反应”。未来这一战略变革成效如何还需时间验证。
底气充足 驱动“下场”
Arm进军自研芯片早有迹可循。时至6月初,其披露的文件宣布放弃使用近20年的Cortex品牌,采用全新五大品牌体系Neoverse、Lumex、Niva、Zena、Orbis,覆盖服务器、移动端、PC端、车规和物联网市场,而这五大品牌都引入Arm计算子系统(CSS)。
如今,Arm CEO雷内·哈斯(Rene Haas)表示,公司计划打造包括Chiplet、物理芯片、主板、系统在内的全套产品。而成品芯片是Arm在售产品计算子系统(CSS)的“物理体现”。“我们正有意识地加大投入,这是为了构建一些产品,比如芯片甚至可能的解决方案。”
对于Arm下场自研芯片的动机,专注半导体领域的Omdia分析师总监何晖在接受集微网采访时称,“Arm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构建的云和端侧生态优势,同时IoT、MCU等芯片上也应用广泛。基于在云、边、端等各领域的优势,Arm可能认为下场做芯片会更容易成功,而且芯片变现能力确实比IP强。”Arm瞄准的是AI芯片,其毛利率也能达到更高水平。
在这背后,随着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主的IP授权模式触达天花板以及面临大客户转向自研等挑战,近年来Arm通过整合IP形成半定制化服务,促使CSS已成为其利润率较高的产品之一。据悉,目前Arm第一代CSS已经上市,有5个大客户,提供的版税是Arm v9的两倍。迄今为止,Arm已与10家公司签署了16份CSS授权,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逾一倍。
由此,Arm加码进军自研芯片可以看作该业务的进一步延伸,即探索CCS、Chiplet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各种可能性,尤其是利润较高的数据中心市场。何晖认为,无论是从技术路线、发展战略还是商业利益考量,Arm都有加码自研芯片的驱动力。同时,Arm背后的投资方是软银公司。作为投资机构,其对Arm的变现和快速提升回报需求也会更强烈。
业界分析还指出,支撑Arm决定下场自研芯片底气是其在多个前沿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布局,包括与软银“星际之门”(Stargate)的合作,所有项目都使用Arm作为核心CPU;对于AI上面的持续投入,促使Arm Neoverse CPU为全球大量重要的AI基础设施提供支持;以及对Chiplets的耕耘进入深水区,且CSA小芯片系统架构已获得70多家合作伙伴支持。
此外,软银收购服务器芯片商Ampere或为Arm提供技术人才支持,加速其芯片设计能力。
双重身份 可砸“饭碗”
在战略层面,凭借全球芯片架构平台的主导地位,Arm正努力转型为更全面的半导体设计供应商,尤其是针对数据中心的芯片设计,以抢占AI基础建设增长带来的商机。而通过“标杆芯片”展示Arm架构性能极限,推动其在AI和数据中心的普及,又能对抗x86架构。
正如Haas所言,Arm致力于开发在AI领域更具优势的技术,虽然相关技术研发支出在短期内会压低获利,但将有助于公司长期增长,“这是非常有意识地决定进行更多投资”。
不过,Arm直接下场研发物理芯片及主板系统,打破了与传统芯片设计企业的合作关系和商业模式,催生“既授权又竞争”的复杂局面。何晖表示,Arm自主研发的芯片可能同时扮演“规则制定者”和“玩家”的双重角色,势必会一定程度造成对客户“抢饭碗”的效应。
“一方面Arm依靠移动通信领域起家并且具备垄断性优势,目前几乎所有IC设计厂都要向Arm授权IP开发新芯片,其下场‘造芯’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或倒逼企业转向自研架构。另一方面,Arm正在寻求向数据中心等领域拓展,或将因激烈的行业竞争处于不利地位。此外,Arm此举或导致客户对Arm信任度下降,从而加速采用开源架构(如RISC-V)。”
例如英伟达CUDA平台开始支持RISC-V架构,高通、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博世和英飞凌早年联合成立Quintauris推动RISC-V在全球应用,均被视为应对Arm竞争的策略性防御。
进一步来看,Arm目前的策略被视为在AI时代试图在半导体产业分得更多市场大饼,包括终端厂商可能绕过传统芯片供应商,直接采用Arm的芯片设计组合或集成化方案。对此,业界分析称,Arm挟庞大IP优势进军AI芯片领域,打乱IC设计行业既有秩序,尤其Arm首发锁定AI芯片,将直接与英伟达、联发科和博通等客户抢地盘,引发业界全面警戒。
但Arm自研芯片短期内不会直接冲击x86架构市场,而是通过AI生态扩展新需求。何晖指出,“Arm当前聚焦AI数据中心领域,采用Arm架构的CPU已应用于云端AI场景,与英特尔、AMD主导的传统x86架构服务器属不同赛道,但未来Arm架构可能逐步侵蚀其份额。”
影响甚小 安谋不跟?
众所周知,中国市场对Arm至关重要。但随着中美科技竞争升级,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限制了Arm部分IP对华出口。例如用于AI数据中心芯片的Neoverse V系列高性能内核和一些小芯片IP。即便如此,安谋科技(Arm中国)也仍是Arm最大客户,贡献了约17%营收。
对于Arm自研芯片策略是否会加剧其在中国业务的不确定性,何晖表示,“这其中不确定性较大。一方面,安谋科技强调独立于Arm并且一直在推动自研架构,若Arm加码自研芯片,可能与其在华业务产生冲突,从而影响IP销售。另一方面,受出口管制影响,Arm高性能产品在华授权受限,本土替代需求迫切,这促使国内正大力推动RISC-V架构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为了推动Arm顺利上市,Arm母公司软银集团已经将Arm持有的安谋科技的股权剥离出来,转入其专门成立的一个子公司Acetone之中。因此,目前安谋科技属于软银集团下属的合资公司,而不再是Arm的合资子公司。
何晖进一步指出,Arm与安谋科技原则上已经是两家公司。“对于Arm的自研芯片计划,预计安谋科技不会参与跟进,以避免损害本土的大量客户关系。目前,安谋科技并没有在自研芯片上明确表态,毕竟自研芯片和处理客户关系等方面挑战较大,但可以持续观望。”
相对而言,在当前国际地缘环境下,Arm与安谋科技存在受不同程度影响的“屏障”。
对于Arm自研数据中心CPU是否会冲击国内厂商,一位国内厂商高管对集微网称,“Arm此举对国内的影响较小,因为国内市场无论如何都会有一部分是国产CPU厂商的份额。就像x86架构掌握在英特尔、AMD手中,并不耽误海光/兆芯的发展。”
他还称,现在国内服务器CPU核心还是供应链问题,怎么解决生产才是最关键。
无论如何,Arm自研芯片的战略转型或对国内芯片设计产业构成一定影响,包括可能挤压国产服务器芯片的成长空间,以及导致国内芯片计企业附加值被压缩等。但长远来看,Arm自研芯片的竞争压力可能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技术自立”的又一催化剂,从而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此外,若Arm将来因客户反噬失去中立性,中国RISC-V生态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挑战加剧 为时或晚
尽管自研芯片战略可能为Arm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但其与客户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或影响其未来营收稳定性。这一战略会破坏还是强化Arm长期建立的商业生态,还需拭目以待。
目前,Arm并未对外透露新战略的投资回报时间表及具体产品细节,但此前有消息称,Arm公司计划最快于今年夏季推出其首款自研芯片,该芯片将面向数据中心市场,由台积电等专业晶圆厂负责代工生产,Meta公司等行业巨头有望成为其首批客户。
何晖认为,Meta可能成为首批潜在客户,反映大厂对Arm自研芯片的开放态度,但需观察实际落地进展。鉴于Meta等大厂自研芯片趋势显著,Arm需平衡合作与竞争关系。“至于技术战略路线,虽然Arm具备Chiplet设计能力,但自研完整芯片表明其追求更高整合度与利润空间。若仅专注Chiplet IP,对市场冲击较小,可能不符合当前战略优先级。”
无论专注于探索Chiplet、物理芯片还是整体解决方案,Arm都面临不小挑战,因为其Fabless模式虽无需建厂,但流片和研发成本高昂。同时,还需要构建从芯片到系统的全栈能力。
Arm发布的2025第一财季报显示,当期销售额为10.5亿美元,这一营收体量对其自研芯片和构建全栈能力显得“捉襟见肘”。上述国内厂商高管还进一步称,从IP厂商转换到芯片设计商,补齐中间缺少的关键环节并不容易,包括需要补充很多芯片实现上的能力,如工艺、封装、硬件、系统等。另一个关键是市场能力,这两者服务的对象不一样、市场逻辑也不一样。
“虽然Arm已经为自研芯片准备了几年时间,但现在才开始还是太晚。”该人士说。这意味着Arm短期需平衡IP授权与芯片销售的资源分配,长期需证明垂直整合模式的可持续性。
不过,业界也不乏机构看好Arm战略转型的前景。
鉴于Arm在价值捕获机会上的多样化,包括自研芯片,摩根士丹利对其中长期前景保持乐观。其最新研报将Arm目标价从150美元上调至194美元,称Arm可能转向自研芯片的战略转型具有变革性意义,尽管转型处于早期阶段,但将对公司中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但该行的调研未获得Arm最近流片的证据,称其新芯片的流片最早要等到2026年上半年。
结语
Arm宣布进军自研芯片领域,标志着其延续30余年的纯IP授权商业模式发生历史性转变,而催生“既授权又竞争”的全新复杂局面或将对整个生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转型是Arm追求更高价值利润与AI时代话语权的必然选择,但需在技术突破、客户信任与资本压力间“走钢丝”,以及重构从IP授权到实体芯片的复合型价值链。其成败将重塑全球半导体分工体系,成可崛起为复合型芯片设计巨头,败则可能导致Arm生态逐渐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