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芯海科技卢国建:用“芯片+AI+数据”重新定义健康管理;
2.云塔科技完成近3亿元B轮融资,签约仪式在蚌埠市大富科技产业园隆重举行;
3.突发!英伟达被网信办约谈;
4.安全风险引发约谈,英伟达 H20“过山车”;
5.美国批准慧与140亿美元收购瞻博网络;
6.三星Q2芯片业务营业利润暴跌94%
1.芯海科技卢国建:用“芯片+AI+数据”重新定义健康管理
“体重与慢病的关联早已被数据印证——世界卫生组织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74%,而肥胖是核心诱因;中国超重及肥胖人口占比已超50%,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年新增病例突破千万。”芯海科技董事长卢国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演讲中直言,“未来的慢病防治,是AI、算法与患者、医生共同协同的结果。”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恰逢国家卫健委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将慢病防控提升至国家安全层面,这位深耕芯片行业二十余年的技术派企业家,正带领团队用“大数据+‘芯’生态”重构健康管理范式,成为国家体重管理战略的“最佳实践”支撑者。
破局精准测量“第一公里”
体重管理、慢病防治已进入国家视野。而数据要素与AI技术的突破,正在为破解这一全球性难题提供了关键抓手。
芯海科技在全信号链芯片设计领域耕耘了22年,是国内少有拥有“模拟+MCU”双平台驱动,同时提供物联网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的IC设计企业。在体征数据量测领域芯海科技也已耕耘了十年,自2015年起投入生物测量芯片研发,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生物测量芯片及模组(BIA/PPG/ECG等)已实现对人体成分、心率、体脂、肌肉量等30+人体成分的动态采集,精度对标医疗级设备,如八电极人体成分分析仪,与行业金标DX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达0.95以上。“体重的测量或人体成分,就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隐形推手’。”卢国建强调。
在他看来,慢性病防控的首要关键在于打破数据精准性的桎梏。“精准是健康测量的生命线,它包含多重意思,首先是芯片和设备的硬件问题,另外是算法,但最高级别的是要统一平台和标准——没有标准,就谈不上精准。”芯海科技的核心突破在于自研高精度生物测量芯片,通过BIA(生物电阻抗分析)、PPG(光电脉搏波)、ECG(心电图)等技术动态捕捉30余项健康指标,让家庭设备首次达到医疗级水准。
更关键的是边缘计算能力的革新,芯海科技通过创新的“芯片 + AI算法”双轮驱动模式来实现。“如果有MCU做到单侧的边缘计算,通过感知加上边缘计算,我们能够准确测量出精准的物理特性。”卢国建以BIA测量为例解释,芯海科技在MCU中嵌入边缘AI,可直接在终端完成人体成分分析,再结合云端HHM健康大模型(融合医学知识图谱与多模态时序分析),使得体脂秤等终端可实时完成数据分析,实现“可解释的AI诊疗”,关键指标预测准确率达医疗级标准。
这种“云管端”协同模式,让数据价值倍增。“孤立设备的测量是片面的,通过大数据校准,才有参照物,才能把精度做得更好。单台设备的测量是孤立的,就像飞机发动机故障预测率只有70%。”卢国建用工业互联网类比,“但通过物联网+云端大数据校准,我们能让精度产生飞跃,正如工业互联网将故障预测提升至近100%。”
在标准方面,芯海科技主导成立了家庭健康电子设备标准委员会,从根源上解决数据一致性问题。
正如卢国建所言,这正是芯海科技与普通健康设备厂商的“维度差异”。
让AI读懂“千人千面”的健康
针对体重管理、慢病防治,要如何为精准健康测量与AI慢病防治策略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如何将专业医疗能力下沉至家庭、社区、健身等场景?卢国建指出,精准测量是精准服务的基石,而AI让数据流动产生倍增效应。芯海通过“健康测量芯片+AI算法+大数据+云平台”的全栈布局,已形成覆盖家庭、社区、医院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获取精准数据是了解健康的第一步,芯海科技在这一领域不断精益求精,构建了从芯片到结构到算法的系统工程。然而,实现从“体重测量”到“预防未病”的跨越,不能止步于硬件。在此基础之上,芯海科技通过旗下控股子公司康柚科技OKOK智慧健康管理平台,构建行业领先的健康数据库,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确权与安全流通,为AI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数据。同时,创新开发HHM健康大模型,融合医学知识图谱与多模态时序分析技术,在关键指标预测准确率上达医疗级标准,实现“可解释的AI诊疗”。
通过芯海高精度健康测量芯片与康柚健康OKOK健康管理AI算法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从“健康测量芯片+AI算法+大数据+云平台”的全栈式健康管理生态,可实现从数据集采与分析、健康干预、饮食规划、运动建议、作息调整等个性化全栈式解决方案。配合专业团队的精准指导,真正能够将体重健康管理落实到个人。
谈到当前AI健康模型的局限性时,卢国建一针见血指出:“如果AI回答健康问题时千篇一律,那它就没有价值。真正的数字化是个性化的,必须通过每个人的测量数据去描述他的健康。”芯海科技旗下OKOK智慧健康平台汇聚的海量用户数据,正是破解这道难题的钥匙。通过创新开发的HHM健康大模型,芯海融合医学知识图谱与多模态时序分析技术,构建出动态演进的“数字孪生人体”。
“每个人的输入数据不同——体脂率、血氧、心电图参数组合成独特健康方程,输出的健康方案必然差异。”他解释,这种个性化能力已渗透三大场景:家庭场景中,低成本芯片设备实现每日精准监测;社区场景动态筛查高血压、糖尿病风险;医院场景则提供可解释的医疗级决策支持,彻底打破数据孤岛。“医院设备精准但昂贵,家庭设备必须低成本、连续性。我们通过芯片小型化+AI算法优化,让用户在家即可完成医疗级监测,再通过OKOK平台整合院外院内数据,形成全生命周期档案。”
而具体到芯片层面,不同行业的需求差异巨大,需要如何平衡通用与定制?卢国建指出,差异化行业解决方案的关键在于“分层+定制”:以通用MCU为底座,通过高中低精度芯片覆盖多元需求,同时提供从单一硬件到“芯片+算法+云”的全栈服务,按场景(医疗/消费/工业)和客户(低成本/高精度)灵活组合,实现“同芯不同用,千行千面”。
构建AI健康诊疗新范式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而人工智能作为推动各行业变革的核心技术,正与数据深度融合,重塑行业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芯海科技联合控股子公司康柚科技提交的《“BIA精准测量·AI佳医诊疗”——基于精准数据的体重管理、慢病防治智慧平台》方案,从众多顶级参赛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据要素x人工智能+”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优秀案例。
康柚科技副总经理卢菁(左五)领取优秀案例奖项
该平台突破传统健康管理数据孤岛与决策单一的瓶颈,创新融合动态机器学习、区块链数据确权技术,实现用户数据安全流通;HHM模型结合医学知识图谱与多模态时序数据分析,在关键健康指标预测上,提供可解释的医疗级决策支持。应用场景覆盖家庭健康档案、社区慢病筛查、医院精准诊疗的三大场景,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
此外,芯海科技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参与了“人工智能健康数据生态联盟”启动仪式。该联盟由国家数据局指导,旨在制定健康数据采集、流通、应用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并推动“数字孪生人体”技术落地——通过代谢仿真模型模拟个体健康演变,实现疾病预测从“千人一方”到“一人千时”的跨越。
“未来健康管理的竞争,本质是AI大数据生态的竞争。”卢国建强调。通过“健康测量芯片+AI算法+区块链确权+云平台”的全栈布局,芯海正在编织覆盖家庭、社区、医院的数据流通网络。“未来,健康管理竞争是基于AI精准大数据生态的竞争。”卢国建最后强调,芯海将以“芯片 + 算法 + 生态”的全栈能力,携手伙伴共建“开放、安全、普惠的健康数据新生态”,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持续撬动慢病防治的管理范式变革。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未来场景:家庭体脂秤的实时数据流向社区健康驿站,经AI模型处理后生成预警报告直达三甲医院系统。这或许正是芯海科技愿景的缩影——“院内精准诊疗+院外连续监护”的无缝衔接,正在芯片、算法与大模型的驱动下成为现实。从信号链芯片的极致精度,到海量用户数据的“喂养”,芯海科技正以硬科技穿透慢病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当政策、技术与需求同频共振,这家“隐形冠军”的爆发或许才刚刚开始。
2.云塔科技完成近3亿元B轮融资,签约仪式在蚌埠市大富科技产业园隆重举行
7月31日上午,安徽云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云塔科技、安努奇)融资签约仪式在蚌埠市大富科技产业园隆重举行,云塔科技正式对外宣布完成近3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安徽国控投资有限公司和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领投,标志着作为射频芯片新锐的云塔科技正式迈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蚌埠高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安徽国控投资、蚌埠市投资集团、大富科技、自贸区经发集团和中科合海等单位的领导出席活动。大富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学保主持签约仪式。
大富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学保表示,作为本轮融资的领投方之一,大富科技高度认可云塔科技在射频滤波器领域的技术稀缺性与市场领先优势。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渠道共享、资源整合,深化在蜂窝无线通信、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及卫星通信等战略新兴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创新与突破,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大富科技将与云塔科技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及时解决运营中的难题。
云塔科技董事长左成杰博士介绍道:云塔科技作为国内射频前端芯片领域的新势力,始终专注于新型射频技术的源头研发与突破。凭借全球首创的混合(Hybrid)滤波器技术,已成为AI时代高频、高速通信领域的重要量产供应商,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此次融资完成,标志着云塔科技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云塔科技是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技术专家归国创立,主要业务方向为以射频滤波器为代表的射频前端芯片及其模组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公司以新技术研发为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为根本,在世界上首创了3种国际领先的新型滤波器技术,已定型超过150款滤波器产品并推向市场,特别在超高性能集成无源器件(SPD)和混合滤波器(Hybrid)等方面具有长期的技术积淀,成为拥有全类型滤波器设计、生产和供应能力的高科技芯片公司。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985、211院校的多位硕博毕业生组成,具备强大的原创研发能力,不断推动射频滤波器技术持续向前演进,并应用于AI服务器、6G、Wi-Fi 8等下一代有线和无线通信系统。
3.突发!英伟达被网信办约谈
近日,英伟达算力芯片被曝出存在严重安全问题。此前,美议员呼吁要求美出口的先进芯片必须配备“追踪定位”功能。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透露,英伟达算力芯片“追踪定位”“远程关闭”技术已成熟。为维护中国用户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5年7月31日约谈了英伟达公司,要求英伟达公司就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据悉,英伟达CEO官黄仁勋近日在北京访问期间发表声明称,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并根据美国出口限制为中国市场推出一款新的GPU。
英伟达发表声明称,英伟达申请恢复销售H20 GPU,美国政府已“向英伟达授予许可”,预计很快就会开始发货。黄仁勋还宣布了一款“全新、完全合规”的英伟达RTX PRO GPU,该GPU“是智能工厂和物流数字孪生AI的理想选择”。
黄仁勋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我们的出口许可,我们可以开始发货了,所以我们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我非常期待能很快发货H20,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这真是个非常、非常好的消息。第二个消息是,我们还将发布一款名为RTX Pro的新显卡。这款显卡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专为计算机图形、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设计的。”
4.安全风险引发约谈,英伟达 H20“过山车”
英伟达(NVI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7月15日宣布美国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美国“急转弯”推翻4月以来实施的禁令。就在市场观望之际,H20被曝存漏洞后门安全风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31日就此约谈英伟达。这款为规避美国管制而设计的“阉割版”芯片,从出口禁令到许可放行,再到因安全风险被约谈,其命运如“过山车”一般的起伏不仅关乎英伟达商业布局,更折射中美在芯片领域的复杂互动。
库存未清又追单?H20“后门”争议
在谈论英伟达被约谈之前,不妨先厘清H20来龙去脉。2023年10月,拜登政府更新出口管制规则,阻止英伟达H100、A100等旗舰AI芯片进入中国市场;2024年,英伟达为规避管制,专为中国市场开发了一款名为H20的降规版芯片;2025年4月,美国政府就对华出口的H20芯片实施无限期出口管制。
此后,黄仁勋多次公开呼吁美国政府放宽对华芯片限制并表达忧虑,试图保住在中国这个关键海外市场的地位。5月,英伟达在财报中强调,由于从4月9日起受到新的H20出口限制影响,第一财季因H20芯片库存过剩产生了45亿美元的费用;英伟达高管则在业绩说明会预估,对华禁售H20将导致英伟达两季度累计损失135亿美元收入,并可能错失高达500亿美元的中国算力市场。
直至7月15日,黄仁勋在采访中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我们的出口许可,我们可以开始发货了,所以我们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我非常期待能很快发货H20,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黄仁勋还称,公司收到的H20订单数量将决定是否恢复生产,重启供应链将需要9个月的时间。
这似乎透露英伟达在观望中国市场反应,给H20是否重启供应链留出模糊空间。但有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已要求有意购买H20的中国公司提交新的文件,包括客户的订单量预测——目前观察,英伟达供应链中约有100万颗的H20芯片库存,其中成品芯片库存约70万颗。更强烈的信号是,坊间消息称,英伟达似乎向台积电下达30万颗H20芯片组订单,其不再只是依赖现有库存,开始追高。7月30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顾问Kevin Hassett证实,美国已决定允许H20运往中国。
就在英伟达摩拳擦掌“清库存”“下订单”之际,H20被曝存漏洞后门安全风险。7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出,近日英伟达算力芯片被曝出存在严重安全问题。此前,美议员呼吁要求美出口的先进芯片必须配备“追踪定位”功能。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透露,英伟达算力芯片“追踪定位”“远程关闭”技术已成熟。
其中提出,为维护中国用户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7月31日约谈英伟达公司,要求英伟达公司就对华销售的H20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财经杂志援引网络安全资深专家分析报道,这次约谈针对的是潜在风险隐患,“是否整改要看风险是否真实存在”,还谈不上需要承担罚款等其他法律责任……预计可能是在海外媒体报道英伟达相关产品的风险后,监管要求其提供解释说明。可能目的在于英伟达的H20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消弭潜在风险。
截至目前,英伟达尚未就约谈做出正式回应。
不安好“芯”,出口管制耍小聪明
可以说,H20所经历波折,自其诞生之时就已注定。
一方面,其设计精准规避了美国管制“红线”,将其“总体性能”压制在H100之下,性能大约为后者的15%~30%;另一方面,H20在内存配置方面又“反向升级”,其HBM3显存容量从H100的80GB增加到96GB,显存带宽也从3.35 TB/s提升至4.0 TB/s。有分析指出,“低算力、高带宽”的H20在运行大型语言模型(LLM)进行推理时,速度甚至能比H100快20%以上。
精准的“刀法”招致美国反对者抨击,配备大容量高带宽内存的H20,在AI系统推理环节反超H100;此外,用于制造H20的内存及H20其他组件本可以用来为美国企业制造更多的H100芯片。
尽管美国政府在今年4月对英伟达对华出口的H20芯片实施无限期出口管制,但仍不放心,对先进AI芯片进入中国忧心忡忡。在此背景下,部分强硬派试图给芯片配上“电子脚镣”,又逢H20解禁,事关“后门”的报道就此浮出水面。
事实上,“追踪定位”“远程关闭”技术早已存在,只是尚未广泛应用,其最大的争议在于缺乏法律依据。今年5月,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提出《芯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要求商务部强制美国芯片企业在受出口管制的芯片中加入位置验证模块,确保这些芯片不会被转运。法案由委员会主席John Moolenaar、首席成员Raja Krishnamoorthi以及另外6名两党议员共同提出。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Tom Cotton也在参院提出配套版本的法案。
其中,对芯片制造技术非常熟悉、来自伊利诺伊州的众议员Bill Foster提出要给受控芯片装上“追踪定位”“远程关闭”功能,一旦发现芯片被非法转运,就能远程立即禁用。他强调,这种方案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实现起来并不困难。
这一思路的出现,代表美国芯片出口管制更趋强硬,出现贯穿硬件全生命周期的监控与控制新模式。但是,给芯片搞“后门”注定是一个耍小聪明、吃大苦头的做法,除了将所谓的“国家安全”挂在嘴边的美国政客,大概没有哪个厂商和客户会接受。7月21日,国家安全部发布提示,一些境外生产的芯片、智能设备或者软件可能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被故意预埋了“后门”。
两头不看好,拉锯中的英伟达
此次美国“放行”H20,不仅是对英伟达游说的让步,更像是中美经贸谈判的一部分。值得关注的是,H20的解禁虽然释放了积极信号,但在中美两国的舆论场却充满争议。
该消息首先在美国引发轩然大波,美智库New Lines Institute新兴技术专家Kelsey Quinn表示,允许H20出口的决定“在两党都极不受欢迎”。
包括特朗普首届政府的副国家安全顾问Matt Pottinger在内的20名安全专家与前官员,联名致信美国商务部长Howard Lutnick,敦促特朗普政府撤销允许英伟达恢复在中国销售H20 AI芯片的决定。他们在信中指出,H20绝非过时的AI芯片,在推理任务方面,H20的表现甚至超过H100。
面对抨击与指责,英伟达不甘示弱,回击这些批评是“被误导的”,与特朗普政府最近公布的、强调美国AI技术出口的行动计划相“不一致”。其认为,若对美国产品一概封禁,只会迫使并加速中国自身的芯片技术创新。
吊诡的是,与美国两党激烈的反应相比,中国市场面对H20的解禁可谓相当理智和平静。7月16日,国产GPU概念股走强,寒武纪-U上涨4.9%,景嘉微、芯原股份涨幅超过4%。这显示厂商使用国产AI芯片的意愿持续提升,毕竟,有先进的AI芯片用固然好,但谁愿意将命运交给摇摆不定的美国管制政策呢?H20的解禁,作为中美科技较量的阶段性妥协,双方各有所需,我国国产厂商在缓解部分算力芯片焦虑之余,亦借机争取国产替代时间窗口。
H20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已将美国政府对华技术政策“技穷”的一面暴露无遗,其在既要又要、反复无常中走向极端。可以想象,H20之外,英伟达等美国公司更高阶的产品未来是不是也将面临“后门”困境?
而这困境的始作俑者不是他人,正是美国摇摆不定的管制政策和惶惑不安的“芯”所造就。
5.美国批准慧与140亿美元收购瞻博网络
2024年1月,当慧与公司(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简称HPE)宣布拟以140亿美元收购瞻博网络(Juniper Networks)时,这一如往常引发了关于企业科技领域整合的热议。表面看来,这不过是HPE通过整合瞻博网络业务来扩充其边缘到云产品组合的常规操作,但幕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博弈。
Axios的最新报道显示,美国司法部(DOJ)内部曾就是否阻止这笔交易产生分歧,多名官员认为该交易引发了竞争方面的担忧。但情况发生了转变:据知情人士透露,白宫高层和情报官员介入其中,强调国家安全利益优先于任何反垄断异议。
这种干预似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就在上周,美国司法部正式批准了这笔交易,且未附加任何主要条件。但据Axios报道,至少有两名对该并购案提出警示的司法部工作人员在内部争议中被调离,这更让人猜测:这不仅仅是一次监管层面的批准,更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举措。
这笔交易并非只是两家传统科技公司之间又一桩高价值收购案。尽管HPE与瞻博网络在网络业务上存在重叠,但此次合并更多是为了整合美国的基础设施企业,以应对国家安全官员眼中来自中国设计的网络技术栈的潜在威胁。
美国司法部内部做出这一决定的过程并不轻松。据报道,司法部的反垄断部门起初持保留意见,担心这种整合会削弱企业网络和边缘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但在与情报部门及白宫高级幕僚举行会议后,风向发生了转变——国家安全取代市场集中度,成为首要考量因素。
6.三星Q2芯片业务营业利润暴跌94%
三星电子预计,其芯片业务Q2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暴跌94%,远超预期,这反映出这家全球最大存储芯片制造商正深陷困境。受发货延迟以及美国对华先进半导体出口限制的影响,三星电子预计,其芯片业务下半年将逐步复苏。
三星表示,预计下半年行业环境将有所改善,主要云服务提供商的持续投资将推动人工智能(AI)需求的提升。但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将对韩国商品征收15%的关税数小时后,三星电子补充称,由于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令人担忧。
三星公布4月至6月当季营业利润为4.7万亿韩元(33.7亿美元),为六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前令投资者失望的预期大致相符;第二季度营收增长0.7%,至74.6万亿韩元,与此前预期的74万亿韩元一致。
三星芯片部门第二季度利润为4000亿韩元(2.88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6.5万亿韩元,这是六个季度以来该数字首次跌破1万亿韩元大关。
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存储芯片的库存价值调整,以及美国出口限制对其对华芯片代工业务影响的一次性成本,降低了该部门的利润。该公司表示,尽管服务器市场对高端内存产品的需求强劲,但利润仍出现下滑。
长期疲软的财务业绩加剧了投资者对三星能否在开发高带宽存储器(HBM)芯片方面赶超竞争对手的担忧。这些芯片销往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客户,并用于AI数据中心。大型科技公司Meta Platforms和微软在其财报中指出,AI芯片需求强劲,且对数据中心进行大规模投资。
Counterpoint研究总监MS Hwang表示,糟糕的业绩反映了三星在高带宽存储器(HBM)领域的糟糕表现。他表示,三星在第二季度在全球HBM市场的份额(以比特量计算)下滑至17%,低于2024年第一季度的40%以上。“这表明三星在第二季度甚至落后于美光科技,排名第三。”
三星表示,将“积极应对”对高密度存储器的需求。该公司表示,随着需求的逐步复苏,预计三星代工部门的运营亏损将在下半年收窄。
就在三星公布财报的几天前,特斯拉宣布已签署一项价值165亿美元的芯片采购协议,将在即将落成的三星得克萨斯州泰勒工厂生产AI芯片,该工厂目前计划于2026年投产。此举或将提振这家韩国公司陷入困境的芯片代工业务。如果与特斯拉的多年期协议顺利实施,三星将更有可能赢得更多客户,并验证其2nm量产技术。
投资者也在关注三星是否会从英伟达公司恢复向中国销售其H20 AI芯片中受益。
三星在7月初公布的初步营业利润和营收数据疲软后,公布净利润4.93万亿韩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6.37万亿韩元。
尽管三星移动部门实现两位数的稳健盈利,Galaxy S25手机销量稳健,但对失去AI领域先发优势的担忧仍给三星带来了压力。三星希望通过最近发布的Galaxy Z Fold7和Z Flip7以及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首款三折叠屏智能手机保持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