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手机厂商——“非洲手机之王”传音控股和脱离华为近五年的荣耀,近日几乎同时传出叩响资本市场大门的消息。传音控股被曝正与顾问商讨赴港二次上市计划,目标融资约10亿美元;荣耀则已进入IPO辅导第二阶段,剑指A股“AI终端第一股”。
两家企业在今年盛夏不约而同地寻求资本助力,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传音深耕非洲市场,荣耀则豪赌AI转型,共同面对产业成长放缓的挑战。
从深圳到非洲市场霸主
传音控股的故事始于深圳华强北,其成功之路则在非洲大陆书写。创始人竺兆江凭借在波导多年的海外销售经验,敏锐地洞察到非洲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当时手机渗透率不足20%、主流品牌关注度低的非洲,传音找到了发展的蓝海。
传音的成功秘诀在于其独特的“场景适配”策略。不同于传统品牌强调高性能配置,传音更注重满足非洲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针对深肤色优化的拍照算法、支持多运营商环境的四卡四待功能、以及应对高温多尘环境的防汗防尘设计。这些看似细微的创新,却成为传音在非洲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凭借旗下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传音迅速占领非洲市场,产品线覆盖从百元级功能机到中低端智能手机,销售渠道深入街头小店和农村集市,让许多非洲消费者甚至误认为传音是本地品牌。
根据IDC数据,截至2024年,传音在非洲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高达47%,稳居第一,超越三星和小米。同年,传音全球出货量接近2亿台,全球市占率达到14%,位居全球第三。
传音的“非洲故事”一度被视为中国企业成功出海的典范。2019年,传音在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暴涨逾60%,市值一度突破千亿,被市场誉为“非洲小华为”。
成长卡关焦虑 再闯资本市场
然而光环之下,传音也面临着深层次的策略焦虑。2025年第一季财报显示,传音营收年减25.45%,净利润更是暴跌69.87%,创下科创板上市以来最大单季跌幅。这组数据暴露了非洲市场成长放缓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
根据Canalys数据,传音在非洲的市场占有率已从47%下降至42%,三星和小米等品牌正通过差异化策略蚕食其市占率。三星以高阶机型抢占城市菁英用户,小米则凭借电商模式和性价比优势,在二、三线市场快速渗透。
更为严峻的是,传音赖以生存的“深肤色拍照优化”技术壁垒正在逐渐消解,主流品牌已能通过AI算法实现类似功能。同时,卫星通讯、三折叠屏幕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周期长、回报慢,短期内难以形成新的竞争护城河。
面对市场变局,传音正积极布局新业务以寻求突破,包括在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悄然进入电摩业务,以及推出首款三折叠屏幕手机以冲击高阶市场。然而,这些举措目前仍难以完全掩盖其核心业务的疲态。
传音2024年在印度的市占率仅5.7%,远低于小米、三星的15%以上,这也预示着其全球化扩张的天花板逐渐显现。
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传音被曝正与顾问接洽,筹划在港交所进行二次上市,拟募资规模或达10亿美元。然而,此消息揭露后,市场反应并未如预期般热烈。
一方面,交易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缺乏明确时间表和执行计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对于传音新一轮融资背后的成长逻辑仍存在观望。若此次尝试最终未能落地,不仅无法实现预期融资,还可能反向加深市场对其成长乏力的判断。
存量竞争如何破局?
传音与荣耀几乎同时寻求资本市场的助力,反映出全球智能手机产业在存量竞争下的共同困境。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三年停滞在14亿部左右,功能同质化加剧、价格带下沉、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导致整个产业的利润空间遭到全面压缩。单纯依靠渠道效率和供应链控制,已无法维持过去的成长节奏。
这种产业挤压促使企业走向两条主要的突围路径。一条是荣耀所选择的技术升维之路,即以AI重构终端价值,将战场延伸至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场景。另一条则是传音所选择的深耕地域纵深之路,例如在非洲电动摩托车的浪潮中布局电摩业务,同时研发三折叠屏幕手机以冲击高端市场。
尽管策略路线有所不同,但两家企业背后的共识是明确的:资金已成为撬动下一阶段成长的核心变量。荣耀高达百亿美元的AI投入需要IPO输血,而传音连续三年超过30%的研发费用,也亟待港股募资来补充。
如今,传音在寻求香港二次上市,必须向市场重新证明自己是一间,获利模型可以长期运作、成长逻辑不依赖单一市场的成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