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商务部条法司投资处原副处长、武汉大学经济对外中心研究员王优酉,其在商务部十余年参与对美欧经贸事务的深度经验,在2025人工智能合作交流会暨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国际合作分会成立大会上带来《中美冲突下企业出海的战略路径》演讲,与参会者系统剖析了冲突背景下电子、半导体、芯片等领域企业的出海之道,为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思想指引。
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企业协会、SISPARK(苏州国际科技园)、浙江(浙江大学)国际治理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国际合作分会、爱集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承办,齐聚了众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为行业交流出海经验提供了绝佳平台。
从政治博弈到经济赛道深度转型
王优酉指出,当前国际间的竞争与冲突并非简单的双边博弈,而是新兴发展力量与旧有全球经济秩序的深度碰撞。以中美关系为例,其竞争焦点已从政治领域逐步转向经济贸易投资领域,从中美近期在日内瓦和伦敦的磋商来看,竞争焦点从政治博弈转向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竞合。
“近期国际科技与贸易领域的动态值得关注”,王优酉提到,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中美之间的沟通趋于良性,这种态势释放出积极信号,短期内相关冲突烈度有望缓解,为电子信息类企业出海创造了机会窗口。
他进一步分析,长期深耕经贸领域的专家正在主导谈判,推动议题聚焦关税减免、投资便利化等务实领域;科技领域的“精准松绑”,近期国际科技巨头在芯片领域的供应调整,实质是市场规律对极端管控的修正。
对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格局,王优酉分析称,其正处于长期调整阶段,白宫与国会、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博弈构成复杂的“四象限”态势,导致其对外政策呈现多元性与不确定性。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迁,将从根本上重塑美国的经济诉求与全球战略,这为国际经贸格局的重组提供了深层动力。
在全球资源与市场的重组浪潮中,亚非拉及中东地区正崛起为国际产业布局的新增长极,“谁能为其他国家创造实际利益,谁就能赢得合作主动权”成为核心逻辑。他观察到,当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重组已在亚非拉及中东地区逐步展开,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南亚多国,中东能源枢纽,以及非洲的南非、尼日利亚等国家,正成为中国资金与产业布局的重要目的地。
“我国企业在这些区域的出海实践,既是市场行为,也是参与全球发展权竞争的重要方式。”他强调,不同区域具有差异化的政治经济生态,如拉美地区既属“一带一路”辐射范围,又受美国传统影响力波及,企业需针对具体地域制定精细化策略。
从政策适应到能力重塑
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与多边合作交织博弈,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企业出海已从单纯的市场拓展升级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抉择。
王优酉认为,企业出海的核心挑战并非外部环境,而是自身能力的全球化适配。其一,企业组织架构革新,需打破“国内总部集权”模式,建立多中心、分散化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合规体系与不同市场的深度匹配;其二,企业需提升本地化认知升级,95%的中国出海企业仍将资金、运营、管理中心留在国内,这种“资源掠夺式”思维与全球化企业的本质相悖,真正的本地化应是将决策中心、价值创造融入当地市场;其三,企业应具备文化与信任体系转型,从“熟人社会”的关系依赖转向“生人社会”的契约精神,通过合法合规的合作机制构建跨国信任。
他特别强调,重点领域出海企业需超越单一商业视角,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国际规则建设相结合。“私营企业应借鉴国有企业在风险管控、责任意识方面的经验,打造具备长期生命力的全球化组织。国际上不少百年企业的历程证明,地缘政治认知与本地化深耕是全球化经营的基石。”
王优酉表示,国际冲突的烈度与持续时间,最终取决于各国国内发展态势。对出海企业而言,既要把握短期政策窗口期,更要建立长期主义思维 —— 在合规框架内深耕属地市场,以价值创造赢得当地社会认同,方能在全球格局重塑中占据主动。
此次分享为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企业出海提供了兼具战略高度与实操价值的参考,助力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找准定位、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