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深圳市新汉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汉科技”)CEO何进在2025人工智能合作交流会暨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国际合作分会成立大会上带来《中小企业出海的机会与风险分析》,与参会者分享中小企业出海的实践经验。
国际化视野奠定出海基本盘
新汉科技是一家为智能制造提供一站式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公司自2010年开始从事国际品牌的分销贸易,主要是将海外企业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然而,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近年来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在成熟制程28纳米以上的产品方面,国内产品越来越成熟、丰富,性价比也极高。因此,新汉科技业务逐步转向代理国内的产品线品牌,并反向帮助这些品牌将产品销售到全球市场,为全球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解决方案,也让客户多了一个供应链的选择,来应对供应链单一的风险。
经过5年的出海实践,新汉科技目前已实现:
1、全球布局覆盖10+国家和地区,在美洲(美国、墨西哥)、欧洲(德国、荷兰)、亚太(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均设有办事处,以深圳为总部构建了跨区域运营网络;
2、全球团队规模达240+人,其中近20名外籍员工组成的国际团队是公司本地化运营的核心力量;
3、代理30+国内半导体品牌产品线,近五年累计营业额超70亿元,在全球市场积累了扎实的资源与经验。
接下来,何进从出海的定义、风险挑战、应对策略等维度分享中小企业出海的“道”与“术”。
出海不是市场转移,而是能力国际化
在新汉科技看来,“出海”的核心定义是“在中国以外地区进行市场销售和拓展”,但它的前提是“具备相对竞争优势”——如果在产品、服务或成本上没有超越目标市场本地企业的亮点,出海注定难以成功。
更重要的是,出海不是简单的“把业务搬到海外”,而是企业能力的国际化升级。它要求计划出海的企业从运营机制到组织文化,都能适配全球市场的复杂环境。正如本次大会中多次提到的“THINK GLOBAL,ACT LOCAL”(全球视野,本地行动),这正是出海成功的核心逻辑。
在5年的出海历程中,新汉科技深刻体会到,走出国门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复杂。总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外部环境风险: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不同市场的合规要求(如数据安全、贸易壁垒)、资金跨境流动的安全隐患,这些都是企业无法回避的“硬门槛”;
2、文化与认知差异:语言障碍、本地用户的固有偏见、品牌认知度不足,让“走进去”比“走出去”更难;
3、内部运营挑战:海外团队的组织与人才管理、本地化的品牌营销策略,都需要从零开始搭建。
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些风险更具杀伤力。由于规模有限,中小企业既没有大型企业的品牌影响力,难以吸引海外人才;也没有充裕的资金承受“高举高打”的试错成本,必须追求“投入即见效”。因此,中小企业出海绝不能盲目冒进,需要找到一条“稳扎稳打”的路径。
中小企业应小步快跑,循序渐进
结合实践,何进表示,公司总结出中小企业出海的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在上一阶段扎实落地后再推进,以此控制风险、提高效率:
1、LEVEL0(国内筑基):仅有国内业务,无海外收入。此时核心是打磨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流程机制,为出海积累“内功”;
2、LEVEL1(远程试水):启动国际业务,通过国内团队远程覆盖海外市场。这一阶段重点是验证市场需求,海外收入占比通常在5%-15%;
3、LEVEL2(本地触达):外派业务人员或与海外合作伙伴合作,近距离服务客户。此时海外收入占比可提升至15%-30%,核心是建立初步的本地连接;
4、LEVEL3(团队本地化):组建海外团队,实现本地化运营。这一阶段对企业的组织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要求显著提升,海外收入占比可达30%-50%;
5、LEVEL4(实体布局):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本地化投资,国际品牌影响力逐步形成。此时海外收入占比超50%,且需建立独立的利润核算体系;
6、LEVEL5(全球化深耕):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各地业务实现自主化运营,“全球化”融入企业DNA。
演讲最后何进强调,出海不是短期投机,而是企业长期战略的选择。它要求中小企业需从文化理解到法务合规、从组织架构到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升级。
新汉科技的实践表明,“国际化、体系化、数字化”是出海成功的三大支柱,“出海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中小企业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合理的战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相信也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
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企业协会、SISPARK(苏州国际科技园)、浙江(浙江大学)国际治理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电子企业协会国际合作分会、爱集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承办,齐聚了众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为行业交流出海经验提供了绝佳平台。(校对/邓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