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半导体公司继续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晶合集成、长川科技、德邦科技、扬杰科技、聚灿光电、格科微、灿勤科技H1业绩预告/报告显示,这7家公司上半年业绩均实现同比增长,不过亚翔集成由于海外新签约项目尚未有效转化为业绩,导致H1出现业绩下滑情况。
A股本周另一重要事件是,多家上市公司接棒向港交所递表IPO申请,东山精密、中微半导、立讯精密、金力永磁、胜宏科技等产业链公司已开启赴港上市征程,传音控股也被传正在规划港股IPO。
8家半导体公司H1业绩出炉
本周又有8家半导体公司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本周仍以业绩预告为主,不过正式的业绩报告也陆续得到披露,本周半导体公司业绩披露情况如下:
灿勤科技7月21日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元-2.9亿元,同比增长52.12%至54.25%;归母净利润预计为5,130万元至5,530万元,同比增长50.14%至61.85%;扣非净利润预计为3,930万元至4,330万元,同比增长65.45%至82.29%。
格科微7月21日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34.11亿元-38.09亿元,同比增长22.27%-36.51%。上半年公司首创的单芯片高像素芯片集成技术得到市场的进一步认可,全面覆盖品牌客户,持续提升高像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聚灿光电7月21日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营收为15.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1%;归母净利润为1.17亿元,同比增长3.43%,扣非净利润为1.14亿元,同比增长8.12%。同时,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3亿元,创单季度营业收入历史新高。
扬杰科技7月21日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为5.52亿元至6.37亿元,同比增长30%至50%;扣非净利润为5.14亿元至5.98亿元,同比增长21.56%至41.67%。
德邦科技7月21日业绩预告显示,上半年预计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7亿元-6.92亿元,同比增长48.39%至49.47%;归母净利润预计为4,300万元至4,700万元,同比增幅达27.56%至39.42%;扣非净利润为4,200万元至4,600万元,同比增长45.54%至59.4%。
长川科技7月21日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67亿元,同比增长41.80%;归母净利润达4.2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8.73%。
晶合集成7月21日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0.7亿至53.2亿元,同比增长15.29%至20.97%;归母净利润达2.6亿至3.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9.04%至108.55%;扣非净利润1.57亿至2.35亿元,增幅更高达65.83%至148.22%。
亚翔集成7月24日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营收为16.83亿元,同比下降40.95%;归母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下降33.51%;扣非净利润为1.6亿元,同比下降32.33%。受益于海外芯片相关领域加速投资,2025上半年签约目标金额如计划达成。但这些新得标项目多为大型项目的前置准备期,故公司营收同比有所下滑,预计将在第三季度后展开工程实体安装。
又有6家A股公司赴港IPO
A股上市公司近期动作频频,除了陆续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还同步开启港股IPO上市征程,本周又有东山精密、中微半导、立讯精密、金力永磁、胜宏科技等产业链公司递表港交所。
7月21日,胜宏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事宜。此举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公告强调,本次H股发行上市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7月23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议案。公司表示,此次赴港上市旨在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国际资本市场影响力,同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全球化运营能力。
7月23日,中微半导体(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
7月24日,金力永磁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根据债务融资工具一般性授权及发行股份一般性授权,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金力永磁绿色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色科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发行1.175亿美元有担保的可转换为公司H股的公司债券,债券初始转换价为每股(H股)21.38港元。
7月25日,东山精密发布公告称,东山精密全资子公司超毅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或其子公司将投资不超过10亿美元建设高端印制电路板(PCB)项目,聚焦高速运算服务器、人工智能(AI)等新兴场景的中长期需求。本次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或自筹资金。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考虑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知情人士表示,传音控股正在与顾问商谈一项可能筹集约10亿美元的发行计划,但具体规模和时间尚未确定。
大六座车市将再起风云
相比如上领域的A股公司单向输出,在车市,A股、港股车企则出奇一致,纷纷在大六座车市全速发力,特斯拉、奥迪、红旗、大众、远航、极石、沃尔沃等非A股车企也入局竞争,其中,特斯拉和小米的强势进场,或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7月16日,特斯拉官宣Model Y L将于今年秋季上市,是一款面向中国市场的长轴距六座版车型。就在该车官宣不久,市场又爆出小米汽车第三款车型“昆仑N3”谍照,外形与理想L9、问界M9极为相似,预计将于2026年初量产上市。
这两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号召力已不言而喻,其中特斯拉Model Y极具市场竞争力,2024年以109万辆位居全球第一。迭代升级款Model Y L的上市,有望进一步稳固其市场地位,同时有望在近年火爆的6座市场分一杯羹。
与特斯拉延续其SUV设计风格不同,小米“昆仑N3”则为中规中矩的大六座风格设计,从市场披露数据看,其长度甚至要大于理想L9等对标车型,或提供6座、7座款式。
分析发现,小米汽车的每一款新车都瞄准了市场上的热门款式及爆款市场,根据其此前设计思路,小米第三款新车也将极具市场针对性,市场综合现有信息分析认为,小米“昆仑N3”将直接对标理想L9、问界M9。
回溯发现,今年大六座车市越来越拥挤,2023年有问界M9、远航H8、奇瑞捷途山海L9、广汽传祺ES9、极石01、魏牌蓝山等6款车型入局,2024年新增方程豹豹8、江淮X8 E家、红旗HS7 PHEV、零跑C16、东风eπ008、远航H9、领克09 EM-P等7款车型。
2025年新增车型最多,达17款,包括问界M8、零跑C19、智己LS9、Model Y L、传祺向往S9、小米昆仑N3、小鹏G01、奇瑞风云T11、吉利银河M9、沃尔沃EX90、乐道L90、理想i8、深蓝S09、领克900、昊铂HL、奇瑞星途揽月C-DM、腾势N9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售大六座新能源SUV车型合计29款,今年下半年至2026年还将推出至少14款新车,届时市场将有至少43款大六座车型同台竞技。
(校对/邓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