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求稳VS技术进击:车企缘何要为智驾事故兜底?

来源:爱集微 #车企兜底# #产业链# #高阶智驾#
4648


当“软件定义汽车”从口号走向现实,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正快速渗透至10万-20万元主流市场。智驾车型在带来体验革命的同时,也把“事故谁担责”这一老问题推向台前。一边是车企高举“技术激进”大旗,争先落地城市NOA、端到端大模型;另一边是监管层与消费者对“安全求稳”的底线诉求。天平两端如何平衡?

在售车型发生事故由驾驶员担责

依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自动驾驶从L0至L5共分6级。L0为应急辅助,L1是部分驾驶辅助,L2属于组合驾驶辅助,这三个等级下,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在事故发生时,按照传统交通法规,驾驶员正常担责。L3级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车型发生事故时,则逐步转向车企担责。

年初国内部分车企在进行“全民智驾”宣传时,多使用到“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字眼,而随着某品牌车型出现启用辅助驾驶过程中导致车毁人亡严重交通事故后,国家对智驾安全性空前重视,国家应急管理部等部门纷纷表态,“目前市售车辆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最多属于L2级。”

这意味着,现行法律体系下,目前在售的智能乘用车车型智驾等级多为L0-L2级,当发生交通事故时,驾驶员将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

而汽车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已有部分L2级车型具备部分L3级甚至更高自动驾驶的能力,这导致行业面临着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与智驾事故责任归属认定冲突的问题。

具体来看,L0-L2级自动驾驶的核心特征是“人机共驾”,即系统仅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横向或纵向的辅助控制,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因此,法律上明确驾驶员为责任主体,既符合技术现状,也便于事故责任认定。然而,随着传感器、算法和算力的快速提升,部分L2级车型已能在高速、城市快速路等结构化道路实现长时间脱手脱脚驾驶,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完成自动变道、自动上下匝道等操作,用户体验接近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

这种“技术超前、法规滞后”的现象,如何在技术演进与责任界定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车企需如实宣传产品能力,避免夸大误导;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快完善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L3级以上事故责任划分,同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专属保险体系建设,为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铺平道路。

车企兜底成短期折中方案

随着智能汽车越来越多地得到市场验证,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得到迭代升级,产品力也越来越强,使得部分车企对自身产品,或部分功能的信心度大增,有了先于法规兜底的底气。

近期,车企为智驾事故兜底动作频频。2025年7月9日,比亚迪宣布对中国市场所有搭载“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在智能泊车场景下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因泊车辅助系统异常或算法失误导致事故,依法由本车承担的维修、第三方财产及人身伤害损失,都由比亚迪负责,无需走保险流程,这一举措展现了比亚迪对自身技术的信心。

鸿蒙智行此前推出“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赠送价值4000元服务,提供至高300万或500万保障,涵盖智能泊车辅助、代客泊车辅助、遥控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智驾领航辅助等场景,有效保障时长为12个月。

小鹏汽车近期也推出了业内领先的智能驾驶兜底方案——“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业内首创了“NGP退出后5秒内仍可享受保障”的权益。根据小鹏官方的解释,驾驶员在智驾系统退出后的反应时间大约为3秒,因此将保障时间延长至退出后5秒,能够更合理地覆盖驾驶员的反应与操作时间,避免因系统突然退出而导致责任界定不清的问题。

小米汽车也在今年2月末宣布将联合行业头部保险公司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标志着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安全保障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大批高阶智驾车型落地在即

某业内人士表示,汽车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高于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已在很多场景下实现,“人会分神、疲劳,车不会;人会出现危险驾驶行为,而车严格按照规则驾驶。”

事实上,高阶自动驾驶车型已在加速落地当中。

广汽集团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并上市全国首款L3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旗下昊铂品牌将全系标配高阶智驾,传祺及埃安两大品牌主流车型也将搭载高阶智驾。同时,与滴滴自动驾驶合作的L4级无人驾驶前装量产车型将于今年内下线交付,2026年初实现规模化运营,2027年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L4级无人驾驶车型。

小鹏汽车宣布2025年下半年率先实现L3级自动驾驶软件能力和体验,2026年规模量产支持L4级别低速场景无人驾驶的车型。

华为与多家车企合作,在极狐阿尔法S HI版等车型中实现城市开放道路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目前华为ADS系统已完成L3级技术储备,携手岚图汽车推进L3级车型落地。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有ABC三个版本,其中,“天神之眼C”可实现高快领航、自动泊车;“天神之眼A”实现更高级别自动驾驶,包括无图导航和四方泊车功能,展现出比亚迪在不同层级车型上推进高阶智驾的决心。

吉利采用“无图+BEV+OCC”技术架构,摆脱对高精地图依赖,高端车型支持L3级自动驾驶功能,该系统具备悬空障碍物识别和超高速自动刹停等安全功能,逐步推广至更多车型。

理想汽车在NVIDIA GTC 2025大会上发布全栈自研的Mind VLA架构,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上车,目标是让车辆“像人类一样思考”,提升智能驾驶决策能力。

长安汽车规划在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2028年实现全场景L4级自动驾驶。北汽蓝谷联合小马智行开发全无人Robotaxi,2025年计划投放千台车辆。

总体而言,车企在高阶智驾部署上,或自主研发,或合作共进,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不断推动高阶智驾从技术研发走向市场普及,在安全求稳与技术激进中寻找平衡,力求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便捷的智能驾驶体验,同时探索合理的事故兜底方案,保障消费者权益与自身发展。

(校对/邓秋贤)

责编: 邓文标
来源:爱集微 #车企兜底# #产业链# #高阶智驾#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