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斯克:特斯拉FSD将整合Robotaxi技术;
2.孚能科技: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放大至GWh级别;
3.鸿泉物联H1净利润约33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4.安利股份:正积极推进安利越南剩余2条线建设
1.马斯克:特斯拉FSD将整合Robotaxi技术
7月21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X平台发布重要消息,宣布将奥斯汀Robotaxi项目的技术升级成果全面整合至FSD(全自动驾驶)通用版本中。马斯克直言随着奥斯汀Robotaxi升级版的公众发布,全自动驾驶技术将迎来“改进层面的重大变革”。
此次技术整合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基于奥斯汀Robotaxi封闭测试阶段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在测试过程中形成的三大核心技术模块将全面迁移至FSD通用版本:针对城市复杂路口设计的智能通行逻辑,可有效应对多方向车流交织场景;极端天气应对策略能在暴雨、大雾等特殊气象条件下保障行车安全;高精度地图实时校验技术则进一步提升了定位精度与路径规划可靠性。这些技术的融入将显著强化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协同能力。
马斯克特别强调,技术团队会通过验证机制确保奥斯汀的技术改进不会对其他地区的FSD系统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FSD升级版技术在欧洲、中国等主要市场的落地,仍需等待当地监管部门的审批许可,具体推出时间有待进一步公布。(文章来源:凤凰网)
2.孚能科技: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放大至GWh级别
近日,孚能科技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根据客户反馈情况与公司战略规划,公司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产能进一步放大至GWh级别。
据介绍,孚能科技2024年底便建成了全固态电池小试线,已完成多款全固态电池的测试研发工作。目前,公司全固态电池整体进度已经由实验室走向中试生产交付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设计产能达0.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客户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除战略合作伙伴客户外,公司作为全固态电池进度领先的企业,也获得了多家知名新能源车企的青睐,后续有望陆续送样,实现头部客户的率先卡位。
孚能科技秉承“投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技术开发策略,加速推进全固态电池产品迭代。全固态电池产品路线规划如下:
1、2025年推出并即将交付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高硅负极,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
2、2026年将推出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升级至富锂锰基/高镍正极,采用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至500Wh/kg;
3、2027年将推出第三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现能量密度向500Wh/kg以上水平跃迁。
3.鸿泉物联H1净利润约33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7月21日,鸿泉物联发布2025年H1业绩预告称,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3,0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8,645.91万元左右,同比增长35.5%左右。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3,3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扭亏为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2,7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扭亏为盈。
上年同期,鸿泉物联营业收入为24,354.09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821.61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039.23万元。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6月,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52.2万辆和1,35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8%和13%;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9.9万辆和21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和2.6%。在此背景下,公司商用车业务板块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乘用车业务在控制器项目陆续转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两轮车业务部分项目逐步进入规模量产,收入实现显著提升。
其次,因产品业务结构收入变化的影响,本期毛利率同比有所提升,同时研发相关的费用同比有所减少,因此本期实现扭亏为盈。
4.安利股份:正积极推进安利越南剩余2条线建设
近日,安利股份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目前正积极推进安利越南剩余2条线建设,计划于近期投产,届时,安利越南将形成4条生产线的产能。
在汽车内饰领域,目前PU材料主要以新能源品牌车企为主,由于PU具有良好的物性和功能性,生态环保且性价比高,未来在燃油车中也有良好的应用空间。随着市场对汽车内饰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有望拓展至更多的汽车品牌、更多的车型,成长空间广阔。
安利股份目前在汽车内饰品类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优势优良,服务的汽车品牌增多、定点项目增多,公司产品在比亚迪、丰田、赛力斯、小鹏、长城、江淮、奇瑞等主流汽车品牌的部分车型上实现应用。
在被问到公司产品的未来应用时,安利股份表示,未来,随着下游行业对高性能、多功能、生态环保型材料需求的提升,公司产品在现有应用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在高端体育运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医疗健康等新兴领域的应用空间也将逐步拓展,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