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eta 重金挖角 OpenAI 人才,超级智能实验室扩容至44人
2.东京大学研发空气制氨新技术 助力清洁能源革新
3.MiniMax创始人回应与黄仁勋会谈:内容不能透露
1.Meta 重金挖角 OpenAI 人才,超级智能实验室扩容至44人
据报道,Meta旗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正积极推进基础模型的研发工作。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已成功招募44名顶尖人才,其中40%的员工此前曾在OpenAI任职。
近期,Meta在人才招聘方面动作频频,不惜重金从OpenAI、苹果等知名企业挖角。据悉,Meta在成功招募苹果公司基础模型负责人时,开出了高达2亿美元的签约奖金。此前,Meta已从OpenAI挖走3名员工,但其中一名员工表示,他们并未获得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
根据消息人士@deedydas获取的详细员工名单,超级智能实验室的员工构成多元化。其中,75%的员工拥有博士学位,70%为研究人员。从来源公司分布来看,40%的员工来自OpenAI,20%来自谷歌的DeepMind,另有15%来自Scale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入职的员工大多尚未在Meta工作满一个月。据透露,这些员工的年薪可能在1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但这一数字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近年来,Meta不断加大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致力于打造更加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
2.东京大学研发空气制氨新技术 助力清洁能源革新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的西林仁昭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日宣布,成功在常温常压下利用空气中的氮、水、还原剂和光线合成氨,这一突破性成果已于5月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
氨作为全球最普及的化工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化肥生产,其全球年产量约为2亿吨。传统制氨工艺由20世纪初德国发明,通过氮与氢的反应实现,但其发明者弗里茨·哈伯等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然而,该工艺需高温高压条件,且制氢过程常依赖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排放。
西林教授的研究团队借鉴了豆科植物根部共生细菌中的酶作用机制,这种酶能在无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下将氮转化为氨。团队成功利用氮、水、还原剂和光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标志着全球首次实现这一技术。西林教授表示,将水作为氢供应源是一大进步,尽管目前仍依赖还原剂,但无还原剂的合成技术已接近实现。
信州大学特别荣誉教授堂免一成对此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接近自然界理想反应,具划时代意义,但实现实用化还需改善催化剂反应速度和稳定性。
氨作为清洁燃料,燃烧时不排放二氧化碳,除化肥用途外,还可用于火力发电和氢运输。若能仅用氮、水和光合成氨,将为利用空气制造能源提供新途径。未来,汽车安装氨合成设备或家庭屋顶安装类似光伏面板的装置有望成为现实。
日本正积极推进氢和氨的商业化,氨因易液化和储存优势,成为氢能社会的重要一环。氨合成领域竞争激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东京科学大学等机构也在进行相关研发。
然而,实验室成果与商业应用间存在差距,直接合成氨技术的实用化还需攻克效率等课题。日本经济新闻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指出该技术若成功应用,将对脱碳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3.MiniMax创始人回应与黄仁勋会谈:内容不能透露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访华期间,与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深入交流两个小时。
报新浪科技报道,作为黄仁勋本次中国行截至目前唯一单独会见的中国AI创业公司创始人,闫俊杰谈及双方交流内容时称“不能透露”。
日前,英伟达(NVIDIA)宣布将恢复H20在中国的销售,并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且完全兼容的GPU。与此同时,MiniMax也于近期曝出基本完成近3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融资后公司估值超40亿美元(约300亿元),有望获得更多的业务扩展必须的资金“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