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全省“双高协同”工作推进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研究部署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重点任务,以改革的勇气、扎实的作风,全力推动“双高协同”工作落地见效。副省长赵岩出席会议并讲话。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崔荣国代表无锡高新区,作为全省唯一高新区代表在南京主会场作交流发言。
赵岩指出
要切实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双高协同”是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具体行动,是破解产业科技“创新三问”、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的有力举措,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挥江苏禀赋优势的创新探索。要突出真抓实干,系统推进“双高协同”任务落实,坚持目标导向、构建协同格局,坚持深化改革、破解协同壁垒,坚持分层推进、优化梯度布局,坚持系统支撑、完善协同保障。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协同机制,加强评价评估,广泛凝聚“双高协同”工作合力。
会上宣读了“双高协同”首批试点高新区和高校名单,无锡高新区成功入围首批试点。
崔荣国在交流发言中表示
无锡高新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先后引育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或平台50家,其中省级12个、国家级6个,孵化企业近700家。目前,全区已集聚高企185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上市企业41家(其中科创板1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8.4%、高于全省27.7个百分点,国家高新区排名实现“五连升”、跻身第17位。下阶段,无锡高新区将与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深度合作,以开展“双高协同”首批试点为契机,加强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成果转化,积极构建“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打造新质转型示范园区,为我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作出积极贡献。
全力构建双高共进新机制。创新组织推进机制,在成立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基础上,组建无锡高新区“双高协同”促进中心,一体推进成果中心、能力中心和需求中心建设。创新科技攻关机制,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钱伟长”重大产业科技攻关计划,集中财力扶持重大科技项目。创新共享共育机制,与重点高校实施互派100名科技副总和100名产业教授的“双百工程”,构建高校与高新区资源开放共享体系。
协同提升成果转化加速度。筑牢科研“高”平台,突出优势产业与优势学科匹配对接,聚焦生物医药地标产业,在特殊食品、合成生物和创新药物等领域,与院士团队合作高标准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构建转化“宽”通道,联合高校打造概念验证中心、专业化中试平台;组建高校与无锡高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投行思维”构建基金矩阵。建设产业“强”载体,加快建设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二期,探索未来产业“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布局,打造合成生物产业研发转化示范园区。
联动营造创新创业优生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深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协同攻关模式,支持龙头、链主企业与院校、用户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助力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大新质企业集群,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战略梯队,助推全区“6+2+X”现代产业集群总规模加快跨越“万亿”大关。擦亮产业实训品牌,聚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专门校区,联合龙头企业共建“教学工厂”、增设创业实训班,争取设立国家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不断壮大一流产业人才队伍。
“双高协同”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战略目标,以高新区和高校两大优势主体为发力点,以“优势产业聚集区+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为核心路径,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模式,促进高新区与高校双向适配、双向赋能,构建因地制宜的创新生态。
无锡高新区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引擎,通过需求端牵引、供给端赋能、平台端支撑、服务端优化、环境端保障的“五端协同”模式,持续推动创新要素向产业一线集聚,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推动区内企业与全国近200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线上共享平台先后进驻各类高校90多所,聚集专家2400余名,累计发布4900多项科技成果;年开展技术对接活动超120余场,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近100项,推动高校专利技术许可交易额突破1.2亿元;与中科院、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成立重大创新平台累计近50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省级创新平台12个,并先后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共建专业化技术转移中心,与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实现全方位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