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Kylin:四方面实现RISC—V系统优化 明年6月前完成RVA23所有软件包编译

来源:爱集微 #RISC-V# #麒麟软件#
984

7月18日,在2025RISC-V中国峰会“软件与生态系统”分论坛上,来自麒麟软件有限公司李卓珩,就openKylin在RISC-V架构上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规划进行了介绍分享。

OpenAtom openKylin(简称“openKylin”)是由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孵化及运营的开源项目。目前,OpenKylin社区累计有212万用户,分别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社区会员突破1100家,覆盖CPU、GPU、整机等各领域各方面技术。在全球成立了30个国际和城市用户组,为OpenKylin在国际上的推广起到很大帮助。还有4000多个社区仓库以及8亿行代码,成立了有132个各方面的技术小组,从硬件到软件,从内核到应用展开全方位技术研究。

据李卓珩介绍,OpenKylin社区也是国内率先布局RISC—V的OS社区之一。

OpenKylin社区搭建了RISC—V的编译平台,实现了RISC—V从代码到软件包编译到镜像生成的一体化自动化开发编译软件包,同时能够支持多架构X86、ARM等同源编译。为了提升编译性能,采取分布式的编译布局,在天津、长沙、北京搭建了分布式的编译集群。实现了1万+的全量RISC—V软件包自动化的编译及分配。

通过四个方面,OpenKylin逐步实现RISC—V系统优化。

一是内核跟支撑层的优化。包括电源、GPU以及外设驱动,以及系统服务、内核裁剪等。

二是桌面环境及应用优化。通过轻量化的桌面环境;自研Wayland合成器WLCOM;视频、影音、浏览器等应用适配优化等。

三是将OpenKylin系统打造成可扩展的操作系统架构,结合镜像烧录工具实现一个对于系统镜像图形化的配置,用户可以按需组建自己的系统,实现一个模块化的构建。

四是系统功耗优化。结合现有的AI技术,随时监控CPU、GPU等硬件设备的负载情况,针对AI大模型进行一些动态的调频,还有应用程序性能,应用分级冻结等一些关键技术合理的管控系统中多进程的进程占用资源的情况,通过这些使系统能够长时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更好的发挥系统的性能。

OpenKylin现在发布了9个系统版本,从0.7版本到2.0SP1以及8月份发布的SP2版本,目前支持20家以上硬件平台,包括累计20万+的系统下载量。

李卓珩介绍,目前社区在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希望从社区的角度实现RISC—V内核统一,因为RISC—V当前不管是从硬件上还是软件层面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碎片化的问题,给软件维护带来很大的困扰,希望从社区的内核结合硬件厂商构建一个统一的内核版本。今年3月起,正式启动内核统一计划。

具体而言,主要流程包括推动硬件厂商去主动向社区提交已有定制化内核补丁,同时主动去收集硬件厂商内核代码,然后对这些代码进行差异分析和重构合并,合入到OpenKylin内核的主线,并实现持续维护。

在RVA23 Profile布局方面,OpenKylin社区在积极开展对RVA23标准的支持计划。目前已完成RVA23工具链的编译调试工作,正在逐步开展软件包的编译工作,并计划在2026年6月前完成RVA23的所有软件包编译工作,支持RVA23硬件平台的适配和使用。

责编: 姜羽桐
来源:爱集微 #RISC-V# #麒麟软件#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