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I创企Anthropic计划新一轮融资,估值或超1000亿美元
2.丹麦拟斥资8000万欧元打造全球最强量子计算机
3.小米YU7,卖得怎么样?数据背后的中国经济新预期
4.NAND Flash Q3涨价成定局 部分产品预估涨幅超过15%
5.台积电美厂技术落后中国台湾可望5年缩至3年
1.AI创企Anthropic计划新一轮融资,估值或超1000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OpenAI的竞争对手Anthropic正处于新一轮融资的早期阶段,此次融资可能使其估值超过千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家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尚未正式融资,但风险投资公司向顶级AI公司提供预计划的融资方案成为硅谷常态,已有投资者与Anthropic接洽,表示愿意以超过千亿美元的估值进行投资。
此次融资将大幅提升Anthropic今年早些时候获得的615亿美元估值,当时该公司在由光速创投领投的一轮融资中筹集35亿美元。
随着Anthropic公司聊天机器人Claude的收入激增,未来投资的讨论也随之展开。据报道,过去一个月,该公司的年化收入已从30亿美元攀升至40亿美元。
Anthropic总部位于旧金山,由Daniela Amodei和Dario Amodei于2021年创立。其投资者包括亚马逊Alphabet、Menlo Ventures和Salesforce Ventures等。
2.丹麦拟斥资8000万欧元打造全球最强量子计算机
诺和诺德基金会和丹麦国有信贷基金宣布,他们将投资建造据称是全球最强的量子计算机,旨在彻底革新药物研发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量子计算有望完成当今系统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并有望在医学、化学以及许多其他领域开启新发现,而这些领域中,几乎无限的分子组合可能性令传统计算机束手无策。
诺和诺德基金会和丹麦出口投资基金(EIF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们将向QuNorth项目投资8000万欧元(约合9293万美元)。
微软将提供软件,Atom Computing将负责建造这台量子计算机,微软在丹麦拥有其最大的量子实验室。
这台计算机将被命名为Magne,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其中雷神托尔之子Magne以其巨大的力量而闻名。该计算机将于秋季开始建造,预计将于2026年底投入使用。
微软执行副总裁Jason Zander表示,这台量子计算机将以50个逻辑量子比特开始运行。
量子比特(Qubit,量子位)是量子计算机中信息的基本单位,逻辑量子比特是由许多物理量子比特构建的虚拟量子比特,用于可靠地处理量子信息。
2024年11月,微软和Atom公司创造了24个逻辑量子比特,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量子比特数量。
Jason Zander表示:“当我们达到大约50个逻辑量子比特时,我们就开始获得真正的量子优势。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在量子计算机上运行一些在传统计算机上无法运行的操作。”
“当机器的逻辑量子比特达到100个时,我们就可以开始解决科学问题,当达到几百个时,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化学反应并开始解答问题,然后当达到1000个时,你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Jason Zander说。
3.小米YU7,卖得怎么样?数据背后的中国经济新预期
上市18小时锁单超过24万台——不久前,小米首款电动SUV小米YU7创下了行业新纪录。几天前,距离首车上市仅15个月,小米汽车实现累计交付30万辆。国际电动汽车新闻网站ArenaEV刊文称:“小米YU7以创纪录的订单点燃电动汽车市场热情”。6月30日,第三方机构车Fans确认,小米汽车在此前一周新增锁单28万台,缔造中国汽车行业新纪录。
小米汽车的热销,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的缩影。7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1至6月份,汽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产销量均超过1500万辆,同比均实现10%以上较高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40%。
“卷”技术创新不“卷”价格
上周末,北京某商场的小米汽车门店人头攒动,即便距离YU7正式上市、创下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的惊人数据已过去半个多月,这款车的市场热度依旧丝毫未减。
抵达门店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摆放的客流量提示表——这种常见于主题乐园、热门IP快闪活动的流量管理方式,在汽车零售场景中颇为罕见,直观印证了小米YU7的高关注度。
“当年买特斯拉等了5个月,现在提小米要等大半年,‘好饭不怕晚’,咱国产品牌也是出息了。”车主江先生说。
买车要排队,提车等一年——上一次出现这样的热销场景,还是在10年前的特斯拉,如今换成了“北京造”的小米汽车。价值锚重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逆袭”的故事。
在小米SU7上市之前,不少人曾经带着早年对中国品牌的刻板印象对其抱有相应的期待——“小米造车,是不是要做汽车行业的价格屠夫?”然而,无论是售价21.59万元起的轿跑SU7,还是售价25.35万元起的豪华高性能SUV车型YU7,都没有陷入低价路线的厮杀,而是“卷”技术、“卷”安全、“卷”体验,不“卷”价格。
在中国同行创新之势的侧面助推之下,国际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也加快了脚步。在小米YU7发布不到一周内,特斯拉在其中国官网宣布Model 3与Model Y两款车型的长续航版本迎来产品升级,续航里程均通过“加速提升”软件包实现提升,这一举措也被行业人士认为是“对小米YU7的反击”。
从追赶到反超,不打价格战、靠创新也能赢得市场,以小米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收获了同行赞誉。“世界上70%的电动车都是中国制造的。他们拥有非常先进的车载技术,每辆车里都有华为和小米的技术,上车后,你无需配对手机,你的整个数字生活就能自动同步到车内。”近日,福特CEO吉姆·法利公开表示。这并不是法利第一次对他的中国竞争对手不吝溢美之辞。2024年,法利就曾表示,小米是“一个比汽车公司强大得多的行业巨头和消费品牌。”
老百姓愿意为好产品买单
今年29岁,家住北京的黄女士在1月份决定购买一辆汽车,家中已有一辆德系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的她,将目光投向了小米YU7。
无独有偶,在湖北武汉,家中已经有一辆日产豪华品牌轿车的孙女士,在去年新购入了一辆SU7后,又对新上市的YU7摩拳擦掌,“家里还缺辆SUV,好想‘剁手’啊。”
在过去,汽车消费市场中,男性消费者占据绝对主流。随着SU7、YU7两款小米汽车车型先后上市,汽车行业的消费人群正在加速吹进“新风”。把女性用户从副驾请到主驾、在拼性能的同时也要考虑“好开好停”、设计细节中充分考虑亲子用户的敏感需求……雷军在不久前透露,小米汽车车主平均年龄约为33岁,女性车主占比达到30%。
“有些传统需求,要么饱和,要么过时,而新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者的共同诉求。事实证明,消费者不是没钱,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消费品。”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看来,从《哪吒》IP爆火,到小米YU7热销,说明老百姓不是没钱消费,而是市场太缺少切中用户痛点的好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YU7的起售价超过25万元,传统豪华品牌曾长期占据这一价位的主要市场,国产汽车往往只能靠低价争夺市场空间。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认为,小米改变了这样的格局,消费者愈发愿意为懂用户、有创新、高质量的国产电动汽车买单,这将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双向奔赴的正循环。小米YU7的热销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创新已经成为激发中国庞大消费潜力的钥匙。
数据显示,下单YU7的车主中60%到70%为增换购,购车者的整体年龄比SU7消费人群的年龄稍大,但也以“95后”、年轻家庭用车为主。“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大家对于中国经济和自己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未来预期。”厉克奥博说。
造车跃升北京制造业第一大产业
这个夏天,不少全国科技、汽车爱好者家庭有了一个新的暑期打卡地——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一年,这里预计将接待10万名访客参观。在京城东南的这座超级工厂,每次开放参观预约,名额总是很快一抢而空。
魅力在工厂里,又不全在工厂。在这座面积比北海公园还要大的智造园区里,研发、生产、销售、体验等各种功能集于一体。智能机械臂灵活挥舞、9100吨超大型压铸岛让“铝水”秒变一体化大型零件、人工智能赋能视觉检测协同作业、数百台机器人自动运转、车身车间关键工艺100%自动化……智造产线上的每个灵动数字都是汽车产业升级的佐证。
今年春节假期参观了小米汽车工厂后,资深米粉田丹告诉记者,他和爱人已经决定,几个月后YU7一上市,他们就立刻下单。半个多月前,YU7开售当晚,田丹不到1分钟内就完成了锁单支付。几个月后,他所订购的钛金属色YU7 MAX,就将从他亲自参观过的产线上下线。
小米汽车、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车……目前,北京共有8家在京生产制造的整车企业,2024年汽车与交通产业实现产值超过4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按小米汽车发布15个月交付超30万辆计算,仅小米汽车一家企业,在15个月内交付的汽车产值就已超600亿元,YU7上市后,更是有望推动小米汽车年产值突破千亿元。
数千亿产值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成千上万家供应商的合力,也是数以百万计家庭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我们选择在北京造车,响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选择供应商伙伴时也有个前提——同等条件下,北京供应商、京津冀供应商优先。”雷军近日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除电池外,小米目前有30%到40%的供应商是京津冀企业。
如今,这个数字仍在攀升。记者走访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工厂时发现,紧邻小米汽车工厂的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雷军透露,随着这座宁德时代在华北地区的首座电池工厂明年投产,小米将有70%的供应链配套实现京津冀供应。
目前,汽车产业已跃升为北京制造业第一大产业。2024年北京市汽车制造业实现15%以上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约30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4.NAND Flash Q3涨价成定局 部分产品预估涨幅超过15%
2025年下半年电子传统旺季来临,NAND Flash市场价格稳步上升,根据业界最新预测,第三季NAND Flash涨价已成定局,其中,512Gb以下产品预估涨幅超过15%,1Tb以上高容量产品涨幅则落在5%至10%之间。
厂商分析,此次涨价主要受到自2024年下半年起,原厂持续减产的策略推动,包括美光、SanDisk等大厂,陆续大幅缩减NAND晶圆投片量,供给紧缩效应快速显现,带动市场价格明显反弹。
5.台积电美厂技术落后中国台湾可望5年缩至3年
台积电(TSMC) 加快其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两座新晶圆厂的建设时程,此举有望将美国先进芯片制造能力与中国台湾之间的技术差距缩小至三,对美国半导体产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台积电位于凤凰城的Fab 21 是其在美国的首座专用晶圆厂,现已有两座新厂在建。根据《日经新闻》报导,台积电计划大幅提前这两座厂房的完工时间,预计将建设期缩短「数个季度」。
此举是为了满足美国客户对智能手机与AI 运算晶片日益成长的需求。
台积电董事长暨执行长魏哲家周四表示:「计划建设完成后,2 nm及更先进制程产能将会有约30% 来自亚利桑那州晶圆厂,成为1 个在美国独立的先进半导体制造聚落」。
根据原先规划,亚利桑那第二座工厂预定于2028 年投产3nm芯片,第三座工厂则预计在2030 年启用并量产2 nm制程。
然而,目前中国台湾的2nm制程已率先进入量产阶段,显示美国建厂计划最多落后中国台湾五年。随着时程提前「数个季度」,台积电美国基地的落后幅度可望缩小至约三年。
此次加速建厂正值台积电承诺未来四年内于美国投资1,000 亿美元之际,该笔投资将用于扩大全美半导体制造能力。其中包括2020 年启动的120 亿美元亚利桑那计划,以及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提供的66 亿美元补助。
外界预期,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强化建厂速度与提升制程技术,因应晶圆厂建设所需的庞大资源与复杂工序。
美国iPhone 芯片梦
建厂进度的提速,也有助于实现川普政府力推的「制造业回流」政策目标。
美国总统川普多次公开呼吁苹果等科技巨擘将生产链迁回美国,而台积电作为苹果芯片最重要的供应商,其在美国的布局被视为推进「美制iPhone」的重要一步。
尽管美国在供应链整合与技术人才上仍存在明显瓶颈,iPhone 组装所需的美国本土资源和受过良好教育的本地劳动力的匮乏,短期内难以完成全机种本地制造,但此次进展已为苹果晶片的美国量产奠定基础。
分析人士指出,苹果对智能手机与AI 芯片的高度需求,很可能正是台积电此波建厂提速的关键动力。
业界认为,尽管1000 亿美元投资仍难让美国一举追上中国台湾在先进制程的领先地位,但缩短几季的技术落差,对全球芯片供应链已具有显著战略与象征意义。
台积电ADR ( TSM-US ) 周四劲扬3.36% 至每股245.55 美元,市值攀升至1.03 兆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