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7 日,在第五届RISC-V 中国峰会主论坛上,英伟达副总裁 Frans Sijstermanns 分享了题为《在英伟达计算平台实现 RISC-V 应用处理器部署》的主题演讲,着重介绍了将 CUDA 移植到 RISC-V 架构的相关工作和计划,展现了对 RISC-V 架构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布局。
Frans Sijstermanns 首先回顾了英伟达与 RISC-V 之间的渊源。2017 年,上海交通大学与英伟达联合举办了北美地区以外的第一个 RISC-V 工作坊,这标志着英伟达对 RISC-V 架构的关注与探索早在八年前便已开始。当时,尽管 RISC-V 在嵌入式微控制器(MCU)领域的应用尚未有成熟的产品发布,但其展现出的潜力已经让英伟达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如今,英伟达在集成 MCU 产品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了 10 亿颗,这一数字不仅证明了英伟达在嵌入式领域的成功,也从侧面反映了 RISC-V 架构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Frans Sijstermanns 在演讲中提到,英伟达对 RISC-V 架构的看好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其技术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深刻理解。
在英伟达的业务增长中,加速计算架构是重要推动因素。20 年前,CPU 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运行着众多软件;后来 GPU 出现,为提升其运行速度和效率,英伟达开发了 CUDA。CUDA 作为 C 语言和 C++ 语言的拓展,目前仅在 x86 和 Arm 架构上部署,而英伟达正计划将其移植到 RISC-V 架构。CUDA 是英伟达于 2007 年推出的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它彻底改变了 GPU 的应用范围,使其从单纯的图形渲染工具扩展为通用并行计算的强大引擎。
Frans Sijstermanns 介绍称,CUDA 由 Toolkit(工具箱)和驱动器两部分组成,其中 Toolkit 具备出色的编译功能,这部分针对 RISC-V 架构的移植工作正在推进中,同时第三方软件和应用软件也需移植到 RISC-V 架构。
同时,CUDA 库在各行业都有着重要作用,涵盖加速推理的 FT 库、数据分析库以及加速芯片制造的库等不同行业和垂类的库。英伟达在该领域深耕 20 年,已建立 900 多个不同的库,而 RISC-V 的加入将助力这些库更好地落地,推动各行业更快实现创新与技术迭代。英伟达正与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紧密合作,致力于进一步完善 CUDA,并推出兼容 RISC-V 的标准文本 CUDA 版本,以符合服务器平台规范及 Linux操作系统的 RISC-V 标准。同时,计划在解决系统中的所有问题后,对 CPU 进行相关开发并发布。
此外,NVLink Fusion 是一个基于英伟达组件的完整设计,整合了 CPU、GPU、众多组件、网络、转接开关处理器及相关软件。英伟达希望通过整合,用加速器取代 GPU 或用 RISC-V 替代 CPU,打造整合式架构,提升数据中心的工作效率。
Frans Sijstermanns 总结道,英伟达的业务聚焦于加速计算,兼容 x86、Arm、RISC-V 等多种 CPU 架构,旨在让用户和开发者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CUDA 将助力 RISC-V 服务器借助英伟达通信处理器实现加速,英伟达也致力于提供全套硬件解决方案,实现从软件到硬件的过渡。当然,这一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不仅需要 CUDA 的介入,还需要生态系统及合作伙伴提供能发挥作用的优质主机 C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