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业务重合,紫光国微拟注销捷准芯测
2.ASML将公布第二季度业绩 订单量成2026年增长前景关键
3.通用汽车工资谈判陷入僵局,韩国工会发起罢工
4.供应商盈利能力不升反降背后,车企支付账期缩短仍难规避风险转嫁
5.爱立信Q2利润超出预期 但美国关税抑制利润率增长
6.整车业务未能复工复产,众泰汽车上半年预亏1.35亿元-2亿元
1.因业务重合,紫光国微拟注销捷准芯测
7月14日,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国微”)宣布,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根据公司整体战略布局,拟对全资子公司唐山捷准芯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准芯测”)进行清算注销。
捷准芯测成立于2021年1月8日,注册资本为4,000万元人民币,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其经营范围包括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销售等,业务范围广泛且与紫光国微的主营业务高度相关。截至2025年3月31日,捷准芯测的资产总额为11,592.38万元,净资产为9,129.28万元;2025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1,114.54万元,净利润315.18万元。
关于清算注销原因,紫光国微在公告中指出,捷准芯测的芯片测试业务与公司其他全资子公司的相关业务存在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芯片测试业务的整体运营效率。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理顺业务架构、降低管理成本,公司经过审慎研究,决定对捷准芯测进行清算注销。
紫光国微表示,此次清算注销将有助于公司优化现有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运营效率。捷准芯测清算注销完成后,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2.ASML将公布第二季度业绩 订单量成2026年增长前景关键
荷兰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ASML将于周三公布第二季度业绩,投资者希望ASML的订单量足够强劲,能够支撑其2026年的增长目标。
ASML的市值自一年前达到峰值以来已下跌约30%。在2024年11月的一次投资者活动中,ASML表示,2026年将是增长年,但并未具体说明预期增长幅度。
鉴于设备交付时间通常需要12个月左右,分析师认为第二季度是决定其2026年前景的“成败关键期”。
巴克莱分析师Simon Coles表示,“ASML的第二季度订单需要达到我们预估的两倍(即53亿欧元),才能支撑我们对其2026年营收的预测。”
根据研究机构Visible Alpha汇总的共识数据,分析师平均预计ASML第二季度的预订订单将达到44.4亿欧元,全年订单金额预计为213亿欧元。上一季度,ASML的新增订单金额为39.4亿欧元。
荷兰国际集团分析师Marc Hesselink表示,能否达到这些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的订单。该公司也是ASML的最大客户,预计今年将为其即将推出的2nm制造工艺订购所需的工具。
瑞穗分析师Kevin Wang表示:“我们看到台积电和中国大陆企业的需求和订单好于预期,但英特尔和三星的需求和订单低于预期。”
Hesselink表示,若ASML能在与客户的未来订单谈判中传递出积极信号,也将有助于增强市场对其业绩目标的信心。
分析师称,ASML要想在2025年实现其光刻系统订单预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季度,业内最受关注的指标——净订单额为39亿欧元(46亿美元),低于预期。
ASML的财报也将成为衡量中国大陆芯片制造商韧性的重要参考,这些制造商近年来持续购买未受出口限制影响的中低端 ASML设备,这种需求帮助该公司第一季度的业绩超出预期。
2024年10月,ASML预测其中国大陆净系统销售额全球占比将在2025年下降至20%。事实上,第一季度中国大陆仍保持在27%的水平,与上一季度(2025年第四季度)持平。分析师预计,除非美国出口限制进一步扩大至更多型号的设备,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
3.通用汽车工资谈判陷入僵局,韩国工会发起罢工
由于在加薪和延长退休年龄等问题上与资方的分歧未能弥合,韩国国内汽车厂商工会正在加紧夏季薪资谈判。部分工会已发起罢工,给资方带来巨大压力。
据透露,通用韩国工会(GM Korea)继10日和11日进行两小时部分罢工之后,7月14日进行4小时罢工。该工会上个月在6851名工会会员的罢工投票中,以88.2%的支持率获得了罢工权。
该工会正在采取集体行动,反对通用汽车出售包括九家直营服务中心在内的资产。通用汽车韩国公司对美国出口比例较高,正试图缩减规模以应对美国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而工会则要求该公司彻底撤回该计划。
今年的工资和集体协议谈判也面临重重阻力。工会要求每月基本工资增加14.13万韩元,并发放相当于去年净利润15%的绩效奖金,以及相当于普通工资500%的激励奖金。这两项奖金分别高达4136万韩元和2250万韩元,总计6390万韩元。另一方面,公司方面则提出每月基本工资增加6.03万韩元,并发放1600万韩元的绩效奖金,双方陷入僵局。
工会警告称,将加剧与公司的斗争,从而加大压力。随着工会从部分罢工转向全面罢工,人们越来越担心可能会出现生产中断。工会表示,斗争是否会延长或从7月15日开始结束,取决于公司的决定。
现代汽车和起亚的情况也类似。在今年的工资和集体协议谈判中,工会决心落实李在明政府承诺的每周4.5天工作制,并延长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至64岁)。然而,工会未能缩小与管理层的分歧。
一位韩国业内人士表示担忧:“在美国关税政策、国内市场停滞等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劳资冲突的负担正在增加。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公司转移到可以开展业务的国家,从而对工人造成损害。”
4.供应商盈利能力不升反降背后,车企支付账期缩短仍难规避风险转嫁
今年6月10日-11日,国内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17家车企陆续披露,公司将积极响应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保障产业供应链稳定,被认为是国内车市“反内卷”的重要举措。
车企的上述举措也受到了汽车供应链产业界的大力支持,被解读为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加速研发创新的重要推助器。该举措推进至今已一月有余,那么车企缩短支付账期对供应链的影响几何?近期部分汽车供应商披露的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受车企支付账期调整影响,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升反降,与预期出现较大偏差。
供应链企业披露:账期调整致亏损扩大
7月13日,云内动力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称,因公司调整了与主要客户的产品结算模式和结算周期,导致上半年发动机产品平均销售单价有所下调,单位产品毛利率同比下滑,进而导致公司亏损扩大至1亿元-1.5亿元。
这是过去一个多月来,A股首家披露车企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以来因账期调整致业绩下行的汽车供应链企业。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2025年Q1,云内动力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周转天数分别为102.65天、189.45天、155.39天、95.13天,虽然整体呈持续下滑趋势,但均超过车企近期承诺的“60天内支付”周期,不过此前业绩亏损并非受应收账款账期缩短影响。
根据云内动力2023年、2024年业绩报告,业绩亏损主要受研发投入高、期间费用高、销量未达预期等因素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云内动力于2023年、2024年,单台发动机毛利率均同比上升。
显然,云内动力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与过去几年的发展走势截然不同,重要影响因素变更为“调整与客户的结算模式和结算周期”,具体调整情况仍有待半年报披露。
事实上,此前业内已对车企缩短支付账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一定预警。
在车企承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不久,产业链爆料,有部分供应商接到客户通知,要缩短账期,企业需将产品的价格调降10%-15%;更有车企将开发费用等摊销到零部件单价上,导致零部件企业需要卖更多的货才能赚到同样的钱。这意味着,账期虽然缩短了,但车企的经营压力实际还是通过账期的形式转嫁到供应链企业身上,有悖政策初衷。
另有消息称,近年来中小企业为抓住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投入支出大幅增加,导致企业现金流紧张,亟需回款以满足日常经营需求,这部分企业未到约定还款期限的应收账款也容易遭到下游客户“打折回款”所裹挟,变相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亏损。
某行业人士分析称,随着国内车企逐步掌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供应链企业的地位越来越低,车企通过缩短账期裹挟供应商降价的行为,并不利于行业发展,“供应商沦为工具人,没有足够的利润去创新。”
分析近期多家汽车供应链企业H1业绩预告发现,同质化越严重的产品,面临的竞争越激烈,产品降价也越明显。
那么,类似云内动力的遭遇是否具有普遍性?从截至7月14日A股汽车供应链上市公司披露数据看,尚属于个例,而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且在手订单较多的供应商,于今年上半年仍有不错的业绩表现。
内卷式竞争是政策效果打折主因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政策的施行,旨在解决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长账期”问题(部分车企账期长达6个月甚至1年),缓解供应链企业的现金流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减少坏账风险,优化产业生态。其核心目标包括:
1、改善供应商现金流:缩短回款周期,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三角债”风险。
2、稳定供应链:避免因账期过长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影响产业链安全。
3、规范行业竞争:防止车企利用账期优势压榨供应商,促进公平交易。
特别是地缘政治影响、全球经济走势风云变幻的当下,打造稳定、健康的汽车供应链体系更显重要,相关政策的出台得到了产业链企业的热烈欢迎。
豪恩汽电认为,政策正倒逼行业从“价格战”转向 “价值共生”,车企承诺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将显著改善公司现金流。
尽管政策初衷良好,但在落地过程中,部分车企通过其他方式转嫁成本,导致政策效果打折,甚至产生反作用,出现部分车企在缩短支付账期的同时,要求供应商降价、协助摊销成本的现象;部分车企名义上缩短账期,但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6个月兑付),实际资金到账时间并未改善,或通过延长验收流程变相拖延付款,均违背了政策初衷。
导致政策落实难的原因较多,其中,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式竞争是重要影响因素,极限价格战下,成本转嫁已成为车企的常规操作手段。
而过去几年,从供应商到车企的全产业链企业为了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红利,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扩产与创新投入,当投入产出未达预期,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作为甲方,已有部分车企陷入现金流紧张困局,难以在短期内调整资金流以满足60天账期的支付要求,尤其是对于资金储备不足、盈利能力较弱的车企来说,可能会面临债务违约、供应链断裂等风险,转而向供应链转嫁风险。
另有分析认为,部分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只是为了向市场“证明”公司现金流健康,避免被同行、供应商将公司归类为“汽车界恒大”,以此来维持公司稳定运营。
5.爱立信Q2利润超出预期 但美国关税抑制利润率增长
7月15日,瑞典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公布的财报显示,受北美销售增长和成本削减的推动,该公司第二季度调整后利润高于预期,但爱立信表示,美国关税抑制了其利润率的上升。
爱立信第二季度扣除重组费用后的营业利润为70亿克朗(约合7.28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亏损为119亿克朗,伦敦证券交易所(LSEG)分析师调查的平均预测为61亿克朗。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Borje Ekhol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已经结构性地降低了成本基础,并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效率。”
爱立信表示,美国关税阻碍了其利润率的增长。美国总统特朗普7月12日威胁将从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产品征收30%的关税。
“由于我们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包括北美,考虑到关税形势的发展,我们将努力平衡生产,”Ekholm表示,“当然,我们无法保证一定不会受到关税的影响。”
爱立信的销售额增长未达预期,季度集团销售额(包括47亿克朗的汇率波动)下降6%,至561亿克朗,而调查中的平均预测值为593亿克朗。不过,该公司有机销售额增长了2%。
爱立信表示,其最大市场北美的销售额增长最为强劲,抵消了印度等市场的增长放缓。该公司首席财务官Lars Sandström称,美国业务继续受益于移动运营商的稳健投资步伐。他还补充说,预计印度市场将很快回暖。
美国市场的增长推动了爱立信利润率的上升,目前利润率已达 47.5%,较上年同期的 43.1% 有所增长,当时印度等低利润市场的销售额较高。
6.整车业务未能复工复产,众泰汽车上半年预亏1.35亿元-2亿元
7月14日,众泰汽车发布2025年H1业绩预告称,上半年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3,500万元-2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22.66%-47.8%;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为10,078万元-15,118万元,比上年同期减亏49.27%-66.18%;预计基本每股亏损0.03元-0.04元。
上年同期,众泰汽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5,861.01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为29,799.52万元。
关于上半年业绩变动的原因,众泰汽车说明称,2025年上半年,公司因缺乏运营资金,整车业务未能复工复产,因此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此前众泰汽车表示,针对 T300 燃油版车型出口市场销售订单,今年公司重点推进重庆基地的复工复产准备工作,待经营资金解决后,公司将实现重庆基地复产,并加快推进永康基地复产计划。公司与重庆基地当地政府部门对历史债务问题进行了多轮次谈判,截止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