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国产EDA大厂终止收购!恩智浦李晓鹤:进一步加强中国布局,“中国定义”与产业协同;又一巨头中国大裁员!赔偿N+3

来源:爱集微 #半导体# #芯片#
4546

1.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裁员!三天走人,赔偿N+3

2.恩智浦李晓鹤:进一步加强中国布局,“中国定义”与产业协同

3.传Manus大规模裁员,赔偿N+3或2N

4.格罗方德收购MIPS,又一家RISC-V芯片公司倒下

5.英特尔美国/以色列大规模裁员,考虑关闭Fab 28工厂

6.AI热潮推动,英伟达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

7.微软宣称AI节省5亿美元成本,同时裁员数千人

8.美国将在7月底或8月1日公布半导体关税税率

9.华大九天: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1.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裁员!三天走人,赔偿N+3

据知情员工透露,沃尔沃汽车已开始在其中国业务部门裁员,其中大部分裁员将影响其位于上海的技术和研发中心。受影响的部门包括工程、研发和供应链管理部门。据报道,员工将获得N+3(N为工作年限)的遣散费。

此次裁员是这家瑞典汽车制造商于2025年5月宣布的一项更广泛的全球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3000人。该计划预计耗资180亿瑞典克朗(约合19亿美元),旨在降低沃尔沃的固定成本基础并精简其组织结构。该公司预计将在2026年完成这项工作。

消息人士称,沃尔沃在中国的最新一轮裁员是由公司战略的转变引起的,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开发方面。一位沃尔沃员工表示,工程和研发部门的裁员可能与中国部分电动汽车项目的取消有关,这可能是由于对所需投资规模的担忧。

这是沃尔沃在制造业务之外最大规模的裁员之一,也是其中国部门裁员范围异常广泛的一轮。

据新浪财经和界面新闻等媒体报道,中国受影响员工人数尚未正式披露。然而,不同部门的裁员比例差异很大,从10%到70%不等。界面新闻称,此次裁员集中在位于上海嘉定的沃尔沃汽车技术中心,岗位包含工程、研发、供应链等多个部门。

员工们表示,裁员流程非常迅速,通知于2025年6月30日发出,大部分离职手续于2025年7月2日前完成。

沃尔沃在中国市场持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其销量一直低迷。2024年,该公司在华销量为15.64万辆,同比下降8%。这种低迷态势持续到2025年,第一季度在华销量同比下降12%,全球销量下滑6%。

员工们将沃尔沃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归咎于近期推出的车型更新换代乏力,他们认为这些车型未能跟上中国市场快速的产品周期和激烈的竞争。

2.恩智浦李晓鹤:进一步加强中国布局,“中国定义”与产业协同

在数字浪潮推动下,近年来中国持续加速推进产业化、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国家数据局最新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2025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突破10%,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将成为半导体需求爆发的核心引擎。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本土半导体产业注入政策红利,更吸引了全球领军企业加速布局。近日,“恩智浦2025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在大连举行。记者采访了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李晓鹤,对恩智浦的中国战略、本土布局,以及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加强中国市场投入是必然选择

随着产业化、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动,近年来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有力带动了半导体领域的高速发展。根据WSTS的数据,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7009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中国占比约30%,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之一。海关进出口数据也表明,2025年1-5月中国进口集成电路数量2315.0亿块,增长8.4%,约1568.0亿美元;出口数量1359.0亿块,增长19.5%,约732.6亿美元。

规模庞大的市场需求,不断迭代的创新动能,让越来越多的全球半导体企业给予中国高度重视。李晓鹤在“恩智浦2025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致辞时就特别强调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中国市场不仅占据了恩智浦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例如,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占全球70%,76%的电池生产自中国,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中的56%来自中国。这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晓鹤认为,不同的公司因为“DNA”不同、起点不同、核心业务不同,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就恩智浦的特点来看,50%以上的业务来自汽车。汽车加工业领域,占总销售额的75%左右。中国市场又占整个公司销售额的35%。这就意味着汽车和工业是恩智浦最重要的两个行业市场,中国则是最重要的区域市场。

此外,恩智浦自2016年整合飞思卡尔之后,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强系统型的企业,是全球为数不多,掌握微处理器、传感器、连接芯片,模拟芯片,以及安全芯片等,可以将功能安全和系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系统性企业。

这些年以来,恩智浦不断强化系统能力,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赋能汽车、工业等领域的企业。中国既是全球主要的汽车、工业市场,又是恩智浦最重要的区域市场,再加上恩智浦强系统公司的特性。恩智浦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在中国进行产品的定义和设计

 事实上,这些年来恩智浦也一直在强化对中国市场的投入。资料显示,恩智浦深耕中国已经有39年的历史。目前为止,恩智浦在中国的员工已达6000人,其中工程师1600人。同时,恩智浦在中国国内共建有6座研发中心、14个办公地点,并且建有恩智浦全球最大的后端装配和测试工厂。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月1日恩智浦成立了中国事业部。这可以看成恩智浦强化中国本土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根据李晓鹤的介绍,中国事业部不仅是一个销售实体,还整合了销售、研发、运营、质量、技术支持等能力。这让恩智浦可以为中国用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更快速的创新周期、更好的产品优化以及更好的研发效率,可以更好地践行“在中国、为中国”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李晓鹤又进一步提出“在中国、为全球”的理念。中国事业部的成立对此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随着中国企业在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等市场已经引领全球的发展,代表了全球最强的竞争力。我们认为在中国的成功也一定能够成为在世界的成功。”

配合中国事业部的建设,恩智浦在技术支持和生产团队之外,陆续建立了产品管理、产品定义等团队。很多关键性的产品都将在中国进行定义和设计。例如,恩智浦最新发布的新一代、面向全球市场的电池管理产品就是在中国定义的。恩智浦中国事业部的技术团队在进行一个项目开发时,可以结合中国和海外的研发资源,海外的研发工程师也会融入同一项目团队与中国的工程师一起进行产品开发。相关项目产品由中国管理、中国定义、中国最先和客户做快速验证。

据悉,通过这样的方式,恩智浦已经推出几款产品,包括最新发布的18通道锂电池电芯控制器BMx7318/7518系列IC产品等。相关产品不仅在中国市场发货,海外市场的接受程度也非常好。

新趋势提供新成长

当汽车产业正在持续推进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型,半导体技术则成为助推这一变革的基础与核心。2025年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50亿美元,中国市场更将以25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占据全球近30%份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6%。这一增长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L2+级智能驾驶系统渗透率超60%的技术迭代需求。作为全球汽车半导体领域的领导者,恩智浦半导体的举措也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不过,恩智浦的目光并不只停留在汽车层面。李晓鹤指出:“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几年会出现汽车、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并行发展、聚合发展的情况。因为这几个产业的底层技术,比如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以及生产制造供应链,有很多相辅相成之处。机器人领域、低空经济领域的发展速度会比正常的初始产业要快,因为它们可以被电动汽车赋能。”

汽车产业和工业领域也是相辅相成的。现在的工业制造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AI技术被更多应用。端侧AI渗透进入工业领域,很多解决方案是与汽车领域相通的,如低功耗、实时性、安全验证、功能安全、可靠性等。

相关的技术还将延伸进入健康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对低功耗技术的需求非常高,智能家居对安全互联有着大量的需求。未来,汽车、家电、手机、智能穿戴等设备将越来越多实现互联,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汽车将超越人们的起居室和办公室,成为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技术最密集的区域。汽车基于新能源、高性能计算等技术,将融合更多场景,如健康诊断、人机互动等,成为人们的第二办公场所、第二智能家居场所,甚至是疗养场所。而这一切的底层技术是低功耗、功能安全、系统安全、实时性等技术。未来将有大量可以挖掘的空间。

同时,李晓鹤相信,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市场依然会走在前列。恩智浦也将更加深入地融入中国市场,联合生态伙伴,共同为行业赋能。

3.传Manus大规模裁员,赔偿N+3或2N

近日,有消息称通用AI智能体公司Manus(主体为 “北京蝴蝶效应科技有限公司(Butterfly Effect)”)对旗下部分国内业务进行裁员,并将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

信息显示,目前Manus在中国区的员工总数120人左右,除了四十多名核心技术人员迁往新加坡总部之后,其余员工都将会进行裁员优化,给予N+3或者2N的赔偿。

对于裁员的消息,Manus方面对此回应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有报道称,Manus近期已经在新加坡本地展开招聘,岗位包括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经理等,薪资在每月8000美元-16000美元,最高约合人民币11万元/月,年薪超过130万元。

今年6月,Manus AI合伙人张涛在一场活动上表示,公司已把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据悉,一家以英文名字“Butterfly Effect”主体于2023年8月在新加坡注册,并由开曼群岛的同名实体全资控股,地点位于新加坡桥北路附近。

对于Manus将总部迁入新加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Manus已完成硅谷顶级风投Benchmark领投新一轮融资,金额为7500万美元(约5.4亿元),估值达到5亿美元(约36亿元),投资者认为中美AI投资有所限制,促使Manus将总部迁入海外;二是中美AI竞争加剧,Manus AI受限于英伟达AI芯片限制导致技术研发困境。

Manus是由初创公司蝴蝶效应于今年3月推出的 AI 助手,当时发布的早期预览版被称作“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产品”,用户仅需提供简单指令,Manus即可自动完成复杂任务。由于在当时需要内测邀请码才能体验Manus,一度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求邀请码”的热潮。

4.格罗方德收购MIPS,又一家RISC-V芯片公司倒下

格罗方德将收购处理器开发商MIPS,此举凸显了RISC-V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此前,德国RISC-V核心开发商Codasip董事会在接洽后将该公司挂牌出售,而Esperanto Technologies也停止其拥有1088个核心的RISC-V加速器芯片的研发。这很可能是格罗方德收购MIPS的尽职调查的一部分。

MIPS将继续作为独立公司运营,为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数据中心和智能边缘应用提供核心。格罗方德表示,这是一项战略性收购,将扩展其可定制IP产品组合,使其能够通过IP和软件功能进一步实现其工艺技术的差异化。

此举也表明,处理器IP正在成为基础性技术,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正在下降。此次交易的价值尚未披露。

对MIPS的收购需满足惯例成交条件,包括获得必要的监管部门批准,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

MIPS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十年。MIPS曾是RISC处理器的先驱,由斯坦福大学的John Hennessey和Chris Rowen研发。多年来,MIPS凭借其用于初代Playstation游戏机的R2000处理器,一直与Arm直接竞争。1992年,MIPS被Silicon Graphics Inc(SGI)收购,但于1998年分拆出来。2013年,MIPS被英国知识产权开发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收购,后者也为游戏机提供图形技术。2017年,MIPS被出售给Tallwood Ventures,这笔交易涉及中国相关企业,随后又于2018年被Wave Computing收购。2020年Wave Computing破产后,MIPS以MIPS的名义重新成立,专注于同样由John Hennessey开发的RISC-V开放指令架构。

MIPS CEO Sameer Wasson表示:“加入格罗方德标志着MIPS开启崭新的篇章。格罗方德凭借其安全可靠的全球制造网络,在提供差异化技术方面拥有卓越的业绩,这将增强我们加速创新和扩展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在物理人工智能(AI)领域释放新的机遇,并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MIPS近期推出了Atlas系列内核,此前其eVocore P8700和I8500系列内核的市场反响不佳。MIPS还推出了虚拟平台Atlas Explorer,可以像Codasip设计优化工具一样优化性能、功耗和面积(PPA)。

格罗方德总裁兼首席运营官Niels Anderskouv表示:“MIPS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够为性能关键型应用提供高效、可扩展的计算IP,这与不同市场对AI平台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战略上保持一致。通过此次收购,我们将拓展自身能力,为客户提供更灵活、基于RISC-V的开放平台解决方案,并结合我们差异化的制程技术和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帮助他们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此次收购将有力地推动我们在汽车、工业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广泛应用领域突破效率和性能的界限。”

5.英特尔美国/以色列大规模裁员,考虑关闭Fab 28工厂

英特尔开启大规模裁员,美国俄勒冈州529名员工将失业。英特尔表示,作为其重组计划中先前宣布的裁员举措的一部分,该公司开始在俄勒冈州裁减数百名员工。

英特尔是俄勒冈州最大的私营雇主,拥有超过2.2万名员工。该公司周一(7月7日)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此次裁员将从7月15日起影响俄勒冈州阿罗哈和希尔斯伯勒四家工厂的约529名员工。

此次裁员是英特尔公司裁员20%计划的一部分。英特尔新任首席执行官陈立武(Lip-Bu Tan)今年4月表示,在经历了多年的技术挫折和销售额下滑之后,公司将削减成本并进行组织改革,预计未来几个月将出现大规模裁员。

英特尔6月通知其庞大制造部门英特尔代工(Intel Foundry)的员工,计划裁员15%至20%。此次裁员将影响数千名技术人员、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英特尔代工在俄勒冈州拥有庞大的业务,负责开发每一代新的微处理器。

此外,英特尔计划关闭其汽车技术业务,并裁掉大部分员工。该公司还计划将其营销业务外包给咨询公司埃森哲,希望埃森哲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提高运营效率,从而节省成本。

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制造商的股价周二(7月8日)上涨逾7%,延续了近期的涨势,原因是市场预期陈立武能够扭转颓势,且市场猜测该公司可能出售部分业务。尽管如此,该股在过去12个月中仍下跌了近三分之一。

英特尔以色列裁员数百人,考虑关闭Fab 28工厂。

英特尔本周开始在全球进行新一轮裁员,其中包括在以色列的裁员,预计将有数百名员工失业。与其他地方一样,英特尔在以色列的裁员也包括在其位于基尔亚特加特(Kiryat Gat)的主要制造工厂进行裁员。此外,英特尔甚至正在考虑关闭其位于以色列的Fab 28工厂。

英特尔一位发言人提到:“正如我们今年早些时候宣布的那样,我们正在采取措施,成为一家更精简、更快速、更高效的公司。消除组织复杂性并赋予工程师权力,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的需求,并增强我们的执行力。我们做出这些决定是基于对未来业务定位的慎重考虑,在完成这项重要工作的同时,我们将以关怀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员工。”

据报道,英特尔已开始向员工发出解雇通知,这将影响其在以色列的多个业务部门。裁员对象包括位于基尔亚特加特(Kiryat Gat)附近的Fab 28工厂的200名员工。该园区雇佣了英特尔以色列公司超过9000名员工中的约4000名员工,预计裁员后员工总数将稳定在8500人左右。此前,由于以色列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英特尔作为其本地扩张计划的一部分向当局做出的长期承诺,英特尔一直避免在基尔亚特加特(Kiryat Gat)进行裁员。

基尔亚特加特(Kiryat Gat)受影响的岗位主要包括中层管理人员(例如团队领导)、一线主管以及远程运营中心(ROC)的技术人员。这些主管负责监督轮班运营,级别比生产工人高出一到两级。作为公司扁平化组织架构计划的一部分,这些岗位正在逐步取消。

程运营中心(ROC)的技术人员也将被解雇,他们远程操作和监控生产系统,而不是在工厂现场。这些员工通过连接到晶圆厂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管理设备、批准流程、跟踪统计数据并检测故障。作为全球减少芯片生产人工监管转型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正在实现自动化。

此前,英特尔在以色列的裁员主要集中在其位于海法和佩塔提克瓦的研发中心。由于Fab 28工厂对英特尔和以色列的战略重要性,此前该工厂并未受到裁员的影响。然而,基尔亚特加特工厂的战略价值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有报道称,英特尔现在认为该工厂已经过时,其长期生存能力可能存在疑问。据报道,内部讨论包括彻底关闭该工厂运营的可能性。

据英特尔官网介绍,英特尔Fab 28采用英特尔7代制程(此前称为10纳米增强型SuperFin)生产“处理器、5G和AI产品”。尽管该工厂相当先进,但它目前尚未正式拥有EUV光刻设备(以及其他可能必要的设备)来基于其最新的18A和即将推出的制造技术制造芯片。虽然英特尔7代制程可用于制造各种不需要最新生产节点的产品,但与较新的节点相比,它可能并非未来应用的最高效制程。

考虑到英特尔大幅削减了晶圆厂的员工数量,并整合了新技术以取代原有的研发中心(ROC)的人员,该生产设施显然还会被使用一段时间。此外,该晶圆厂最终可以升级,以更先进的生产节点生产芯片。

6.AI热潮推动,英伟达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


英伟达市值周三短暂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突破这一里程碑的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华尔街最受青睐股票之一的地位。

受人工智能(AI)技术需求持续激增的推动,这家领先芯片设计公司的股价一度上涨2.8%,至164.42美元的历史新高。该公司股价收盘上涨1.80%,市值达到3.97万亿美元。

英伟达飙升的市值凸显了华尔街对AI快速发展的信心,而该公司的高性能芯片正是这项技术进步的支柱。

“这凸显出企业正在将资产支出转向AI方向,而这几乎是技术的未来,”纽约Dakota Wealth高级投资组合经理Robert Pavlik表示。

该股近期上涨之前,今年开局表现疲软,当时DeepSeek开发的中国AI模型的出现动摇了人们对该行业相关股票的信心。

英伟达的市值在2023年6月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并在约一年内增长两倍,增速超过苹果和微软,这两家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

微软是美国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市值为3.74万亿美元。周三,其股价上涨1.4%,收于503.51美元。

英伟达股价已从今年4月份的低点反弹约74%,当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举措震动了全球市场。

近期,围绕贸易伙伴与美国达成协议的乐观情绪提振了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SPX)创下历史新高。

英伟达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权重为7.3%。苹果和微软分别约占7%和6%。

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英伟达目前的市值超过加拿大和墨西哥股市的总和,也超过英国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其股票近期12个月预期市盈率为32倍,低于其三年平均水平37倍。

尽管英伟达的芯片在AI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亚马逊、微软、Alphabet等主要客户都面临着投资者的压力,要求其控制在AI领域的巨额支出。

此外,AMD和其他竞争对手也计划通过销售低成本处理器来抢占英伟达的部分市场份额。

英伟达公布第一财季总营收为441亿美元,同比增长69%。

英伟达预计第二财季营收为450亿美元,上下浮动2%。该公司将于8月27日公布第二财季业绩。

计入当日涨幅,英伟达今年迄今已上涨约22%,而费城证券交易所半导体指数(.SOX)同期上涨近15%。

7.微软宣称AI节省5亿美元成本,同时裁员数千人

尽管微软正在裁员数千人,但该公司仍渴望向员工展示人工智能(AI)技术如何显著改变其工作环境。微软上周宣布,计划裁员近4%,达9000人,以控制在AI基础设施方面巨额投资的成本。今年5月,该公司曾宣布裁员约6000人。

据知情人士透露,微软首席商务官Judson Althoff在本周的一次演讲中表示,AI工具正在提升从销售、客户服务到软件工程等各个领域的生产力。

Judson Althoff表示,仅在微软的呼叫中心,AI去年就为微软节省5亿多美元,并提高了员工和客户的满意度。

Judson Althoff表示,该公司还开始使用AI技术来处理与小客户的互动。他表示,这项努力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收入。

科技高管们越来越多地公开谈论AI技术将目前由人类完成的劳动自动化的潜力。Salesforce表示,公司30%的内部工作正在由AI处理,这使得其能够减少某些职位的招聘。Alphabet和Meta Platforms高管表示,大量代码现在正在使用AI编写。

Judson Althoff表示,微软的新产品35%的代码由AI生成,从而加快了产品发布速度。微软在4月份表示,该公司的GitHub Copilot是AI编码工具市场的领导者,拥有1500万用户。

AI的实施加剧了许多员工的替代焦虑,尤其是在科技行业。微软今年宣布裁员约1.5万人,上周又进行了一波裁员,主要针对销售等面向客户的岗位。

Judson Althoff向员工强调,AI可以提高他们的销售效率。他表示,通过使用微软的Copilot AI助手,每位销售人员都能找到更多潜在客户,更快地达成交易,并创造9%的收入增长。

微软总裁Brad Smith周三在宣布向学校捐赠超过40亿美元现金和技术以传播AI技能的活动上表示,AI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并不是近几个月裁员的主要因素”。

8.美国将在7月底或8月1日公布半导体关税税率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7月8日表示,将在7月底或8月1日发布半导体关税税率决定。半导体业认为,虽然中国台湾厂直接销美比重很低,仍担心届时美国众多关税逐步拍板后,将成“三杀日”,包括客户端因转嫁对等关税回头砍半导体价格、半导体厂自己面临的半导体关税、以及新台币强升汇损压力,堪称“火烧连环船”。

谈到半导体关税,卢特尼克指出,特朗普说过,“如果没有在美国建厂,他们将面临高税率。但如果你正在美国建厂,他或许会考虑让你有时间建。我认为他在内阁会议中提到这点。让你们有时间去盖,像是一年、一年半、或许两年的时间兴建,之后关税会高得多。但这些细节将在月底出炉,总统将敲定。”

全球半导体业界一直在等待调查结果,担心结果可能会左右美国对半导体产品的关税税率。美国商务部长的任务是进行国安调查,并向总统提交调查结果和建议。美国总统必须在收到商务部长报告后的90天内,决定是否同意调查结果并做出决定。

业界忧心,7月底或8月1日美国众多关税逐步拍板后,恐成为半导体业界的“三杀日”。第一杀是,目前出口产品多由客户买方支付到岸关税,即中国台湾出口到客户指定测试或组装段区域,可能是东南亚或是中国大陆,完成成品后再转口美国,客户负担关税。

由于关税将直接由客户吸收,在成本管控考量下,忧心后续客户会要求供应商降价来配合成本管控,或是改以不同货币方式报价设备进而让利给客户端,都会对中国台湾厂商产生负面影响,考验个别厂商应对策略。

第二杀是,即便中国台湾半导体厂直接销美的产品并不多,但有半导体关税这个紧箍咒束缚着,还是多少不利后市。

第三杀则是,新台币升值态势看来相当明确,关税议题搞得全球产业界神经紧绷之余,中国台湾厂还得花心思展开“抢救汇损大作战”,相当伤神。(联合新闻网)

9.华大九天: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华大九天7月9日晚间公告,公司于7月9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二次临时会议及第二届监事会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议案》,决定终止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公司原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芯和半导体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并募集配套资金,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构成关联交易,不构成重组上市。鉴于交易各方在对本次交易进行协商和谈判后,未就交易核心条款达成一致,为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经公司充分审慎研究及与交易各方友好协商,公司及交易各方拟终止本次交易,并授权管理层办理本次终止相关事宜。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半导体# #芯片#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