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德国技术遇见中国速度,英飞凌30年本土化打造“深度融合”范本

来源:爱集微 #英飞凌# #碳化硅# #本土化#
1851

当1995年英飞凌落子无锡开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时,或许未曾预见到三十年后会以“全球MCU榜首”、“功率半导体连续21年稳居全球第一”的姿态,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三十年来,英飞凌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深耕本土需求,以稳健、务实的风格推进在本土市场的卓越运营、创新应用、本土制造和生态整合。

“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对英飞凌而言,不变的是身为德国企业的长期主义、稳定性和追求零缺陷的卓越质量管理等基因,变的是敏捷度以及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在人工智能与绿色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2025年,也是英飞凌在华发展三十周年的重要节点,英飞凌正式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以四大支柱——本土化创新、运营、生产与生态——持续为客户增加价值,续写与中国产业界共赢发展的新篇章。”在步入下一个三十年之际,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潘大伟在媒体日如是说,“展望未来,英飞凌将始终践行‘在中国、为中国’,致力于成为中国创新的协同者、产业升级的赋能者以及绿色转型的同行者,以全球视野促本土创新,融绿色理念铸永续未来。”

三十而砺:从市场参与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蜕变

1995年的中国半导体市场尚处萌芽阶段,英飞凌无锡工厂的建立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开启了其在华三十年的深耕历程。彼时的中国市场,外资半导体企业多以产品输出为主,而英飞凌从早期便展现出不同的战略眼光 —— 不仅将生产基地落地无锡,更是逐步构建了10个业务运营点、7个研发和应用支持点、1个物流中心,并建立了强大的合作伙伴网络,覆盖超过260家生态伙伴和超过58家制造伙伴。

“过去 30 年,英飞凌不仅见证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及相关应用市场的发展和蜕变,更通过技术创新、本土化合作和生态构建,深度融入产业各环节。” 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英飞凌科技消费、计算与通讯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潘大伟在英飞凌媒体日的总结,道破了其成功的核心逻辑。这种融入并非简单的本土化生产,而是从技术创新到生态共建的全链条渗透:通过多个系统能力中心、智能应用能力中心、电源应用实验室、创新应用中心等本土技术应用支持平台,为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AI数据中心、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同时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生态,深度融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通过英飞凌大学计划、蒲公英俱乐部、Teaching Customer项目、OktoberTech™等生态活动,持续赋能产业升级。

市场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2024 财年英飞凌大中华区营收占比达 34%,成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区域市场;在汽车电子领域,英飞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3.5%,位列榜首,中国市场占有率更高,为13.9%;功率分立器件和模块全球市场占有率 17.7%,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在微控制器领域,2024年英飞凌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1.3%,首次登顶全球MCU榜首。持续领先市场份额的背后,是英飞凌坚持将营收的13% (24财年数据)投入研发的战略定力,更是其"创新永不止步"企业理念的最佳诠释。

从硅基到宽禁带半导体,2024年,英飞凌以一系列突破创新在硅、碳化硅、氮化镓三大功率半导体材料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以碳化硅技术为例,英飞凌正在马来西亚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 200mm 碳化硅晶圆厂。此外,去年推出的CoolSiC™ MOSFET Generation 2在保持卓越质量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主要性能指标的大幅提升,并且显著提升了整体能效,能够直接响应本土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客户对效率提升的需求。“我们的很多客户已经开始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在多个区域市场设有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作为全球化的半导体企业,英飞凌具备覆盖广泛的多元化支持平台,能够为客户的全球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潘大伟强调的这一能力,正是英飞凌区别于其他厂商的核心优势之一。

四维战略:加强本土化的制胜之道

面对 AI、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爆发式增长,英飞凌在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周年之际重磅推出的 “在中国,为中国” 战略, 以 “运营优化、技术创新、生产布局和生态共建”四大支柱构建起完整的本土化体系,打破了跨国企业 在“核心技术优势” 与 “本土市场需求适配” 之间面临的传统矛盾。

在本土化创新层面,英飞凌展现出 “双向赋能” 的独特模式:既将全球领先的技术硅、碳化硅及氮化镓技术引入中国,又针对本土需求进行定制化产品开发。“数年前,英飞凌开始为中国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如今我们已将完整的开发平台、产品团队和开发流程全面本土化,实现从‘中国定制’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英飞凌科技工业与基础设施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于代辉的观察,揭示了英飞凌本土创新体系的深刻变化。这种变革的成果在新能源领域尤为显著:为光伏客户海鹏科技提供的1200V CoolSiC™ MOSFET及1200 V TRENCHSTOP™ IGBT7系列,使其全新一代HPT Pro 3~15kW三相并网逆变器系列产品最大功率从 12kW 提升至 15kW,体积减少 11%,重量减轻15%,HPT Pro最大转换效率提升至98.6%;储能客户盛弘电气的储能变流器得益于英飞凌产品优异的性能,系统效率可达98% , 比传统的解决方案效率提升了1%,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更好地满足海内外市场并网和离网运行的储能应用需求。随着中国客户越来越多走向海外,英飞凌的技术创新支持其在本土市场的发展的同时,也将支撑他们走向海外。

本土化运营的优化则体现在 “效率革命” 上。位于上海自贸区的英飞凌中国物流中心正在升级,通过打造低碳智慧物流仓库,从而提升本土供应链智能化运营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供应链服务;无锡工厂的 “Easy 模块” 产线自动化项目预计 2026 年实现 70% 自动化率,人员效率提升 40%,并引入 “虚拟剪切力测试” 等创新工艺,将传统破坏性测试改为实时无损检测,做到实时检测每一次焊接的可靠性。“我们希望能够在继续保持领先的高质量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速度,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支持英飞凌的在华业务及客户。” 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英飞凌无锡总经理范永新道出了英飞凌对 “中国速度” 与 “德国质量” 的融合之道 —— 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手段,实现卓越运营;通过购买绿证和绿电,无锡工厂将在2025年实现 100% 使用绿电,成为可持续制造的标杆,同时以中国速度、中国成本,以及高品质的产品为客户、特别是中国客户持续提供价值。

生产本土化的深度与广度远超行业预期。英飞凌扩大MCUs、MOSFETs等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制造,拓展本土生产的汽车产品组合,并加强与本地代工合作伙伴及后道生产制造伙伴的合作,同时充分利用好无锡的后道工厂。以汽车业务为例,英飞凌汽车业务目前已有多种产品完成本土化量产并计划于2027年覆盖主要产品的本土化,将涵盖微控制器、高低压功率器件、模拟混合信号、传感器及存储器件等产品。其中,为更好地服务中国汽车市场以及中国客户对MCU不断提升的需求,下一代28nm TC4x产品将实现前道与后道的国内生产合作。国内生产的TC4x将本土生产合作与中国市场产品定制紧密结合,保证本土产品的性能与功能最大化地适用于中国客户的发展需求。

本土化生态的构建最能体现英飞凌的战略格局,致力于丰富多元融合的本土创新应用平台,壮大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体系。其 “Teaching Customer” 项目精选约 20 家本土头部企业(主要涵盖车厂等),从产品定义阶段就深度参与客户的研发流程。“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应用发展趋势,借由此再衍生出我们对相关产品应用领域的理解,并希望从产品定义的角度第一时间汲取到最先进的要素。” 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英飞凌科技汽车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曹彦飞解释道,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供应链的 “上下游” 界限,形成技术共创的生态闭环。同时,通过生态圈、代理商的一些专家,英飞凌也会捕捉所谓的“中小客户群体”在技术上、在创新性上的进展或者需求,为下一步的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铺垫。

双轮驱动:低碳与数字化浪潮中的价值重构

在全球 “低碳化” 与 “数字化” 的双重变革中,英飞凌以半导体技术为支点,在中国市场找到了独特的价值定位 —— 既是技术和系统级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更是创新赋能者。这种定位的转变,使其在新能源、AI、机器人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新能源领域,英飞凌的功率半导体已深度融入中国能源革命的肌理。数据显示,国内超 95,500 台风力发电机使用英飞凌产品,2024 年发电量可满足 4.6 亿人用电需求;2024 年累计装有英飞凌核心部件的光伏发电机组达到约 315GW,装机容量约等于 14 个三峡水电站装机量。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系统创新,这三点是我们能为新能源行业提供的助力。” 于代辉强调的系统创新能力,体现在其同时覆盖 “硅、碳化硅、氮化镓” 三种主要功率半导体材料的全栈优势,以及将 MCU、传感器、连接方案与功率器件集成的系统级方案。例如,在充电桩领域,通过采用英飞凌方案,优优绿能的充电模块效率提升至 97.5%;通过集成英飞凌的1200V CoolSiCTM MOSFET,英飞源的 30kW 直流充电模块提供宽广的恒定功率范围,可实现最小电磁辐射和干扰、高保护性能以及高可靠性。

面对 AI 与机器人产业的爆发,英飞凌展现出 其在功率或者提高能效以及推动边缘智能领域的独特竞争力。在 AI 数据中心领域,其融合 Si、SiC、GaN 技术的电源解决方案,能够满足AI数据中心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支持 AI 服务器的功率从数百千瓦级向兆瓦级进化;与 NVIDIA 合作开发的 800V 高压直流架构,直接响应了 AI 数据中心对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高能效的电源配电方案的需求。“AI 服务器不仅要求高能效,并且还要具备高功率密度和高可靠性。我们能够帮助AI数据中心实现节能减排,使其具备高能效、高功率密度、可靠性,助力打造绿色数据中心。” 潘大伟指出,英飞凌的电源管理方案不仅可以进行能效优化,更能够提供系统级的可靠性保障。

机器人领域则成为英飞凌新的增长极。其提供的 “从首到足” 赋能机器人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涵盖关节驱动用的氮化镓器件(实现轻量化)、环境感知的传感器、运动控制的 MCU,以及无线充电等模块等。“我们探索如何利用氮化镓技术让机器人中的关节变得更加小巧、轻便、更加灵活,整个机器人的重量就会随之减轻,从而延长电池的续航时间。”

潘大伟描绘的这一应用场景,已通过与本土机器人厂商的合作逐步落地。2025 财年,英飞凌 AI 相关业务营收预计将达到6 亿欧元,2026 财年,预计将达到 10 亿欧元,这一增长轨迹印证了其在新兴领域的布局成效。 “我们将持续推进低碳化和数字化,重点探索如何利用自身领先的技术支持AI相关应用实现节能、提升效率和功率密度,并充分发挥包括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内的多元化产品优势,助力实现这一目标。”

变与不变: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哲学

三十年来,中国半导体市场经历了从 “技术输入” 到 “创新输出” 的巨变,英飞凌的在华发展策略也随之演进,但始终坚持融合 “德国基因” 与 “中国效率”,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潘大伟对 “变与不变” 的阐释颇具深意:“不变的是德国企业的长期性、稳定性、追求零缺陷的卓越质量管理,变的是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要不断提高敏捷度和快速反应。”

这种哲学在供应链韧性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英飞凌采取 “多元化 + 本土化” 双轨策略:一方面强化全球生产布局(如遍布全球的工厂,以及多元化的区域供应链布局),另一方面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生产与供应链整合。“我们正通过强化生产布局的多元化策略来积极加以应对,与此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多元化的销售与支持体系。” 英飞凌的应对之策,既避免了单一市场风险,又充分利用了中国供应链的效率与集群优势。

在市场竞争层面,英飞凌以 “创新永不止步” 来应对本土厂商的崛起。当被问及来自碳化硅领域的竞争压力时,潘大伟自信回应:“我们充分尊重行业的竞争,同时我们也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包括了产品的开发、应用的开发,以及我们在马来西亚打造的全球最大的 200 mm 碳化硅生产基地及其成本优势,积极应对竞争、破除挑战。” 这种优势不仅来自技术领先(如全球首款 300mm 氮化镓功率半导体晶圆),更来自于对系统和应用的深刻理解 —— 英飞凌不是单纯提供半导体器件,而是基于对客户的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为其提供系统级的解决方案,这种差异化能力构筑了深厚的竞争壁垒。

站在三十周年的节点回望,英飞凌在中国的成功不仅是商业层面的,更是企业文化与战略层面的。它证明了跨国企业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深度本土化成为本土产业的“同路人”。这种理念下的下一个三十年,或许不仅是 “跨国企业在中国”,而是 “英飞凌与中国共成长”的全新篇章。

责编: 张轶群
来源:爱集微 #英飞凌# #碳化硅# #本土化#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