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为电子“探秘中国芯”科普公益携手闵实验小学

来源:艾为之家 #艾为# #科普#
2096

近日,艾为电子开启“探秘中国芯” 科普公益活动,闵实验小学23名学生代表,共同踏入集成电路的奇妙世界。

作为闵行区首批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艾为电子匠心打造沉浸式芯片科普课堂,以“参观感知 + 理论研习 + 实践体验” 的创新模式,揭开中国芯的神秘面纱。

全流程探秘:解码中国芯的科技脉络

在专业工程师小为老师的悉心引领下,同学们深度穿梭于芯片制造的全流程展示场景。从版图设计的精密构思、电路设计的逻辑构建,到生产环节的工艺把控、封装技术的精细操作,再到半导体的发展历程及芯片应用领域的多元拓展,系统构建起对中国芯的立体化认知体系。

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聆听讲解,面对工程师小为老师的提问互动,更是踊跃举手、各抒己见。

趣味Demo:解锁科技体验新维度

在芯片功能探索环节,同学们对各类芯片的实际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工程师小为老师以 “声、光、电、射、手” 五大类芯片为核心,生动展示其在现实场景中的神奇应用。一系列奇妙的演示效果让同学们惊叹不已,沉浸式体验科技带来的奇幻魅力。

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对话:打卡网红办公室

在芯片艺术长廊,同学们的目光被《大浪淘沙》《灯塔》《硅之光》《禅》《梦露》等芯片画作深深吸引。这些由艾为工程师匠心创作的 “科技艺术品”,在方寸硅基世界中融合人文温度与美学追求,彻底颠覆了大家对 “芯片设计” 的传统认知。

此外,网红滑滑梯与童趣娃娃机成为欢乐打卡点,同学们在科普学习之余,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与难忘回忆。

研学遇上中国芯:听听同学们的芯声

三年级学生代表 孔同学

这次的科普活动让我收获很多,了解到:芯片是由沙子制成的,但这里的沙子可不是普通的沙子哦,而是石英砂。在日常生活中,芯片无处不在,如门铃、电话、电视、手机、电脑等。

芯片制作的环境必须是无尘室,无尘等级相当于整个太平洋只有20条鱼。芯片制程工艺的单位通常是纳米,1 纳米等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

课后,我们还体验芯片趣味DEMO。有可以感测声音的,有可以检测力度的,最精彩的是会动、会跳舞,还会说话的桌AI汤姆猫。

这次活动真有趣,不仅让我掌握到了很多知识,还让我感受到了芯片的魅力。

四年级学生代表 范同学

星期六下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同学们来到了芯片设计公司——艾为。

最吸引我的是中国芯科普小课堂,通过科普,我知道了芯片的原料是沙子(石英砂),通过提纯硅元素纯度需达到99.999999999%。芯片的制作过程是:1、提炼高纯度石英砂;2、硅熔炼;3、硅锭;4、晶圆切割;5.芯片制作;6.封装。半导体的迁移过程是:美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中国大陆。

我们要一起保护中国芯,并且自研更多的中国芯。

五年级学生代表 曹同学

芯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得知司空见惯的手机、电脑等设备中,都搭载着芯片时,方知这指甲盖大小的硅晶体竟承载着现代文明。我们通过芯片知识小课堂,了解到了芯片的相关知识。芯片的主要原材料是石英砂,经过提纯得到单晶硅,再切割出薄如蝉翼的晶圆。从千层酥般的叠层工艺,到纳米级电路雕刻,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芯片的历史也有所了解了:自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革命,到日本在存储芯片领域的崛起,再到我国台湾代工模式的兴盛。我国大陆地区90年代开始起步,科学家们艰难攻关,终于生产出了中国芯。

作为新时代好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中国的芯片研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次活动,同学们不仅系统学习了中国芯的基础知识,明晰了芯片制造流程与工艺要点,更深刻领略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独特魅力。

公益赋能:播种科技报国的未来之星

作为闵行区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艾为电子始终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希望通过直观可感的科普形式,拉近青少年与IC行业的距离。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科技启蒙之旅,更是一次对 “中国芯” 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励更多青少年以科技创新为翼,逐梦未来。

责编: 集小微
来源:艾为之家 #艾为# #科普#
THE END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