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刀多重“阉割”,英伟达对华特供新GPU将“遇冷”?

来源:爱集微 #英伟达# #AI芯片#
9428

在美国政府的“围追堵截”之下,英伟达第三次不得不为中国定制GPU。

近日,据传英伟达将为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基于新一代Blackwell架构的人工智能芯片,其内存将采用成本更低的GDDR7,以及内存带宽被限制在每秒1.7-1.8TB,且放弃台积电CoWoS先进封装技术,预计售价将大幅低于此前的H20芯片,或最快于6月开始量产。

若上述技术路线调整坐实,该GPU的规格势必减弱,制造工艺也更为简化,同时应用场景也将“变窄”。但其也有望通过集群优势、辅以新架构和CUDA生态体系加持形成新的竞争力。但在当下市场环境变迁和管制条件下,随着这款新GPU或从“必选项”转变成“可选项”,英伟达面临的挑战也在变得越来越大,能否挽救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富有悬念。

执刀多重“阉割”

根据公开信息,英伟达拟新推出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人工智能芯片将进行多项重要调整,其中包括核心架构、内存带宽和先进封装等方面。

首先,在架构上,日前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由于美国政府限制Hopper架构的H20芯片出口至中国,公司正重新审视中国市场战略,但未来不会再推出Hopper系列芯片。

据业界分析,英伟达特供中国的新AI芯片将采用新一代Blackwell架构,单芯片AI性能比上代Hopper H100提升了四倍,首次全面支持DisplayPort 2.1 UHBR20(80Gbps),还将支持PCIe 5.0等特性,为数据传输等带来新的提升。目前,该架构有多种配置包括GB200、HGX B200和HGX B100等,但将通过技术降规以满足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包括对NVLink带宽、FP64运算能力及Tensor Core算力等指标进行削减。

其次,在内存带宽方面,据美国投资银行Jefferies估计,美国对芯片的出口新规将内存带宽限制在每秒1.7-1.8tb,相比之下,H20的速度是每秒4tb。据预测,英伟达改用GDDR7内存技术的新GPU将达到每秒约1.7tb的速度,恰好在出口管制限制之内。

众所周知,内存带宽是衡量主处理器与内存芯片之间数据传输速度的关键指标。对于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人工智能工作负载而言,这一能力尤为重要。如果被阉割至每秒1.7-1.8TB的工作站级或旗舰游戏显卡水平,其在核心性能、算力和带宽传输等关键指标将收到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据业界研报称,如果英伟达在新芯片中改用GDDR7,三星可能会成为主要供应商。2024年末,三星宣布开发出业界首款24 Gb GDDR7 DRAM,通过利用第五代10 nm级DRAM,可将单元密度提高50%,同时保持与前代产品相同封装尺寸。但在技术路线上,相较而言,HBM具有更高带宽、高容量、低延时与低功耗等优势,可以加快AI数据处理速度。

此外,据传英伟达专供中国市场的新AI芯片也不会使用台积电的CoWoS先进封装技术。然而,黄仁勋在5月21日表示,CoWoS是非常先进的技术,目前英伟达除了CoWoS没有其他选择。而未来英伟达若采用三星的GDDR7内存,或也可能“转采”其它封装方案。

业界猜测,英伟达这款新的GPU可能被命名为6000D或B40。由于英伟达并非公布具体性能和技术规格,其整体性能尚未可知。若上述技术路线调整坐实,该GPU的规格势必减弱,制造工艺也更为简化。但通过数量集群优势对冲单卡计算速度的不足,以及辅以新架构和CUDA生态体系加持,英伟达这款新GPU仍有望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展现出竞争力。

由于核心性能减弱,其应用场景也将“变窄”,包括可能偏向于大模型轻量化推理、小模型训练或边缘计算领域,以及适用于本地化AI推理服务器、多卡机架式部署、资金与空间受限的AI实验室等场景。但如何对这芯片进行侧重升级和取舍,还需英伟达进行多重权衡。

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正在寻求在上海建立一个研发中心,以在中国保持竞争力。该研发中心将研究中国客户的具体需求、全球研发项目以及满足华盛顿限制所需的复杂技术要求。一定程度上,此举有助于促使英伟达开发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且合规的AI芯片。

从“必选”成“可选”

对英伟达而言,打造合规且适用中国市场的芯片仍需要一段时间,但市场机会却不等人。

据TrendForce研究数据显示,中国AI Server市场预计采购英伟达、AMD等芯片比例会从2024年约63%进一步下降至2025年约42%。这一数字与黄仁勋近期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透露的信息接近:“四年前,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95%,如今只有50%。”

受美国政府芯片出口管制政策影响,自2022年开始,英伟达A100、H100被禁止出口中国。2023年美国进一步加强AI芯片禁令,A800、H800、L40、L40S等一系列芯片被列入限制名单。2025年4月,美国再次叫停英伟达向中国出售H20芯片,导致其陷入彻底被动局面。

业内人士指出,不少中国大模型厂商正尝试“去英伟达化”,这促使国产AI芯片市场占有率开始攀升。英伟达若再不想办法,市占率跌破50%乃至失去中国AI市场都极有可能。

即便如此,目前中国仍然是英伟达的重大市场。财报数据显示,英伟达2025财年总营收为1305亿美元,来自中国区的营收为171亿美元,占比为13%”,仅次于美国市场的47%。不过,美国的H20禁令迫使英伟达注销了55亿美元库存以及约150亿美元计划销售额。

另一方面,正如黄仁勋所言,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措施已“失败”,非但没能遏制中国科技的崛起,反而促进中国加速推进研发。长远来看,中国大模型厂商近几年在开源领域逐渐处于领跑地位,已成为全球AI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一旦中国AI模型+AI算力的模式跑通产生广泛影响力并加速渗透,可能会在全球市场进一步对英伟达造成冲击。

在黄仁勋看来,中国AI市场三年内将突破500亿美元,英伟达一旦失去竞争优势被替代后,格局将无法逆转。鉴于多重考量,英伟达正尝试用低价策略抢占中国市场,即计划将推出的新款中国特供版GPU预计定价在6500至8000美元之间,远低于H20的1万至1.2万美元的售价。其八卡服务器预计售价约100万元人民币,大幅低于中国重要竞争对手。

但在当下市场环境变迁和管制条件下,英伟达试图收回丢失的中国市场份额,挑战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其中包括新芯片虽然可能具备性价比,但通过降规满足出口限制后,性能劣势进一步削弱竞争力,便失去了其更具吸引力的部分“尖端”能力。此外,虽然英伟达计划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但受限于美国禁令,本土化创新空间有限。而美国可能随时升级管制,又加剧了供应链不确定性,同时间接促使国产AI产品突破创新和国产化替代加速推进。

在英伟达向下、中企向上的进程中,国内AI芯片产业正迎来新十字路口。正如一家中国领先科技公司高管表示:“我们处境很尴尬,要么选择性能更差、运行Cuda(其软件系统)的英伟达芯片,这意味着更低的运营成本,要么干脆改用中国芯片,承受切换系统的痛苦。”

总体来看,在行业新变局下,英伟达靠减配的Blackwell芯片短期内能解合规和补救市场之急,但能否更长远挽救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富有悬念。毕竟该芯片在中国产业界较大程度上将不再是“必选项”,而是作为一个“可选项”。而这款新GPU不仅是英伟达在制裁与市场间的被迫平衡,更是倒逼中国算力产业成长的缩影,以及国产AI芯片破局的重要契机。

责编: 张轶群
来源:爱集微 #英伟达# #AI芯片#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