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内地和香港两地市场监管于2023年协同推动《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以来,陆续有A股科技公司奔赴港交所,国民技术、紫光股份、兆易创新、和辉光电、天岳先进、江波龙、广和通、峰岹科技、杰华特、纳芯微等半导体企业也纷纷官宣了不同进度的港股上市进程。本周又有兆易创新、龙旗科技、韦尔股份官宣赴港IPO。
虽然港股对A股科技公司敞开大门,但A股IPO大门收紧已成不争的事实,面对今年开始即将大面积出现的回购潮,许多投资人陷入两难境地:严格执行回购可能逼死企业,放任违约则损害自身信誉。
多家A股芯片公司赴港IPO
自2023年内地与香港两地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推进《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以来,A股科技公司纷纷涌向港交所。半导体领域的企业如国民技术、紫光股份、兆易创新、和辉光电、天岳先进、江波龙、广和通、峰岹科技、杰华特、纳芯微等,都陆续宣布了各自港股上市的计划与进度。
“A+H”上市的热度持续攀升,这背后既有企业自身业务拓展和融资需求的驱动,也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此前,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同时,为了吸引硬科技企业,港交所也在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上市门槛,为这些企业的上市之路提供了更多便利。
截至目前,A股公司“A+H”布局仍在持续,甚至有加速之势,本周又有3家A股电子产业链公司启动港股IPO。
近日,国内半导体企业兆易创新发布公告,宣布其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简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计划。兆易创新表示,公司计划在股东会决议有效期内,即经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之日起24个月或同意延长的其他期限内,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发行并上市。
5月21日,龙旗科技公告称,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以进一步提高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
5月23日,韦尔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当日审议通过《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议案》《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方案的议案》等相关议案,根据公告,韦尔股份拟聘请香港立信德豪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公司H股发行并上市的审计机构。
国内半导体企业连环爆雷
相比A股科技公司获得赴港IPO机会,尚未上市的半导体公司则没有那么幸运,甚至出现连环暴雷的情况。
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括半导体行业在内,国内大约13万个项目将陆续面临退出压力,涉及约1.4万家公司;进入司法程序的回购案件,平均执行回款率仅为大约6%;进入执行程序的回购案件,100%回款并执行完毕的案件仅占大约4.62%;超过90%的回购案件中,创始人列为被告,最终有约10%的创始人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这意味着,如果股东提起诉讼仲裁案件的目的是“回款并执行完毕”,那在绝大多数回购案件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最重要的是,面对系统性风险,受访投资人呼吁半导体投资领域进行多维度的改革。
面对今年开始即将大面积出现的回购潮,许多投资人也陷入两难境地:严格执行回购可能逼死企业,放任违约则损害自身信誉。一方面,若严格执行回购条款,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投资血本无归;另一方面,若放弃回购权利,又难以向LP交代。如果最终选择打官司,这将意味着公司崩盘,投资的资金可能也无法追回。
“我作为基金管理人需要对LP负责,必须行使回购权,否则我就要成为被告,这将引发连锁反应。”某公司合伙人陈任无奈道,目前国资机构反而更加积极地行使回购权利,尽管有提倡耐心资本及出台解套、松绑和容错政策,但对国资机构而言,因涉及免责等问题,政策未给其缓和余地,导致其在面临回购时较为僵化。“今年上半年我已经遇到了第一个锁定创始人股份的国资机构,整个公司已经崩盘。”
“国资机构必须按协议办事,他们不会轻易让步。”向华也提到,某半导体企业因国资股东冻结创始人股份,导致公司现金流断裂、技术团队溃散。而政府去年以来虽开始倡导“耐心资本”,但政策尚未真正落地,“国资的钱是纳税人的钱,管理人不敢冒险”。
也有部分投资机构能够意识到过度执行回购可能导致企业崩盘,最终血本无归。相比之下,市场化机构相对宽容,更倾向于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例如延期、引入新投资人接盘或并购。部分市场化机构尝试通过并购、老股转让或延期回购缓解矛盾,但收效甚微。
小米YU7或成4D毫米波雷达规模上车担当
在国内半导体产业承压之时,本土汽车产业却迎来新发展机遇。
在5月22日晚的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期待已久的小米YU7压轴登场,该车0-100km/h加速仅需3.23秒,全系配备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激光雷达、英伟达Drive AGX Thor算力平台等新一代技术。全系标配的4D毫米波雷达更是受到市场关注,有望借助小米YU7引领大规模上车。
近几年相关4D毫米波雷达车型陆续上市,如问界新M9、问界新M7、问界M8、问界M5 Ultra、智界R7、享界S9、尊界S800(未上市)、理想L7、理想i8(未上市)、蔚来ET9、乐道L60、睿蓝7、深蓝G318、深蓝S7、阿维塔11、路特斯Eletre和Emeya、领克Z10、smart精灵#5、宝马5系、宝马i5、宝马iX1、昊铂HL、腾势N9等,搭载量从1-5颗不等。
分析发现,鸿蒙智行系列基本都已换装4D毫米波雷达,采用的是华为方案;理想汽车、长安汽车选用的是森思泰克方案,刚刚发布的小米YU7采用的也是森思泰克的4D毫米波雷达方案;蔚来系由赛恩灵动供货;吉利系供应商包括福瑞泰克、安波福(smart精灵);宝马选择的是大陆集团;上汽偏爱采埃孚。
除了如上供应商,威孚高科、联合光电、保隆科技、华域汽车、欧菲光、经纬恒润、盛路通信、木牛科技、承泰科技、安智杰、楚航科技、苏州毫米波、几何伙伴、雷科防务等企业也推出或储备有4D毫米波雷达技术及解决方案。
根据一辆小米YU7搭载一颗4D毫米波雷达计算,小米YU7将给市场带来多少出货增量?
高盛分析认为,将于7月上市的小米YU7 2025年销量预计为8.5万辆;另一机构浙商证券则给出2025年4-5万辆的销量预测,不过至2026年,浙商证券对小米YU7给出了36万辆的规模预测,超过同期小米SU7 33.5万辆的预测值。
需指出的是,无论是小米SU7还是小米SU7 Ultra,一经上市均成爆款,订单数量远超预期,新品小米YU7预计将延续此前惊喜——订单再次超预期,将推动4D毫米波雷达出货量超预期。
(校对/邓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