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内最大潜力爆款小米YU7重磅发布,或成4D毫米波雷达规模上车担当
2.加速自研芯片 传理想汽车新入职一名22级高管
3.传富士康或参与新加坡芯片封测公司UTAC竞购 交易金额达30亿美元
4.车企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小鹏”们正跑步入场
5.EV Electra创始人确认将参与高合重整,一个月前曾到访高合上海总部
6.外媒如何评价小米YU7,特斯拉Model Y在华最强对手?
1.年内最大潜力爆款小米YU7重磅发布,或成4D毫米波雷达规模上车担当
在5月22日晚的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期待已久的小米YU7压轴登场,该车0-100km/h加速仅需3.23秒,全系配备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激光雷达、英伟达Drive AGX Thor算力平台等新一代技术。全系标配的4D毫米波雷达更是受到市场关注,有望借助小米YU7引领大规模上车。
超20款车型导入4D毫米波雷达
鉴于安全性考虑,国内的智驾路线多倾向于超融合感知方案,“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往往成为标配,不同的传感器各有优劣,相互补充构建全面的感知网络,如摄像头虽然像素高,能够提供全彩画面,但夜视能力弱,易受环境限制;激光雷达测距准,但穿透雨雾能力弱;传统毫米波雷达不受天气限制,性价比也高,但探测精度、距离分辨率低,多传感器融合后,实现取长补短。
即便如此,价格战下,行业一直在探寻更高性能、更高性价比智驾感知方案,那么,有没有一种兼顾高分辨率、高探测精度、不受天气限制的感知技术?这就不得不说小米YU7全系标配的4D毫米波雷达。
相比于普通雷达4千点/秒的点云数量,4D毫米波雷达点云数量可达到3万点/秒以上,使得分辨率大幅提升,有分析称,4D毫米波雷达已与低线束激光雷达基本相当,未来有取代低线束激光雷达的趋势。
需指出的是,4D毫米波雷达兼具激光雷达与普通毫米波雷达的优势,既能远距离、高精度探测,又具备穿透雨雾等恶劣环境的能力,已被认为是超融合感知方案的理想感知器件之一。
5月22日晚,小米汽车在发布小米YU7的同时,重点强调4D毫米波雷达提升了汽车在雨雾天气的穿透识别能力,提升车辆在复杂场景的应对能力,增加了智能辅助驾驶的安全性。
回溯发现,早在2年前,4D毫米波雷达就已实现上车,如飞凡R7(采埃孚方案)、纯电版深蓝SL03(森思泰克方案),但这两款车型的销量始终低位徘徊,如飞凡R7于2025年4月国内销量仅为63辆,深蓝SL03全系销量仅为958辆,无法有效带动4D毫米波雷达规模上车。
不过明显的优势,仍让4D毫米波雷达得到了越来越多车企的重视,近几年相关车型也陆续上市,如问界新M9、问界新M7、问界M8、问界M5 Ultra、智界R7、享界S9、尊界S800(未上市)、理想L7、理想i8(未上市)、蔚来ET9、乐道L60、睿蓝7、深蓝G318、深蓝S7、阿维塔11、路特斯Eletre和Emeya、领克Z10、smart精灵#5、宝马5系、宝马i5、宝马iX1、昊铂HL、腾势N9等,搭载量从1-5颗不等。
分析发现,鸿蒙智行系列基本都已换装4D毫米波雷达,采用的是华为方案;理想汽车、长安汽车选用的是森思泰克方案,刚刚发布的小米YU7采用的也是森思泰克的4D毫米波雷达方案;蔚来系由赛恩灵动供货;吉利系供应商包括福瑞泰克、安波福(smart精灵);宝马选择的是大陆集团;上汽偏爱采埃孚。
除了如上供应商,威孚高科、联合光电、保隆科技、华域汽车、欧菲光、经纬恒润、盛路通信、木牛科技、承泰科技、安智杰、楚航科技、苏州毫米波、几何伙伴、雷科防务等企业也推出或储备有4D毫米波雷达技术及解决方案。
YU7或成为规模上车新担当
与很多车型不同,小米YU7未上市就已受到行业的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小米公司庞大的粉丝基础,小米汽车对旗下产品的精益求精更成吸睛关键,首款车型小米SU7自2024年3月末上市以来,累计交付已超过25.8万辆,是目前全球第一家实现这一交付速度的造车新势力。
其中于上市首年以13.59万辆的交付量(10个月达成)超越竞品特斯拉Model 3的在华销量。
Model Y是特斯拉的另一爆款,该车的科技感、高性能不仅吸引了大批消费者,还引来一众同行纷纷推出对标车型,但过去几年,市面上没有一款新能源车型能够撼动Model Y的地位,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Model Y销量为48.03万辆,高居国内新能源SUV销量冠军,比亚迪旗下的爆款宋PLUS也只能以41.85万辆屈居第二,而竞品车型无一进入榜单前20名。
小米YU7作为小米汽车旗下首款豪华高性能SUV,被认为是挑战Model Y的最强竞品,预期销量大涨的同时,将带动供应链企业受益实现规模出货。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介绍中表示,“YU7和SU7有着一脉相承的家族设计语言。”这意味着,小米YU7将在很大程度上承袭小米SU7的供应链。
笔者在《小米SU7上市大定近2000辆/分钟,A股超100家供应商同步曝光》一文中曾统计,小米汽车概念股超过100家,同时布局有速腾聚创、追锋汽车、赛恩领动、埃泰克、力策科技、泽景电子、几何伙伴、禾赛科技、纵目科技、深动科技、博泰车联网、北醒光子、Momenta、智行者等大批生态公司,覆盖所有造车环节。
作为超融合感知新一代核心传感器之一,4D毫米波雷达将伴随小米YU7实现规模出货。
根据供应链披露信息,小米YU7将搭载一颗森思泰克的STA77-6-B高分辨率4D毫米波雷达(6T8R),该感知器件为两片级联架构,角度分辨率2°,探测距离达到300米,此前已在理想汽车的相关车型中得到充分验证。小米YU7是否采用参股公司赛恩领动方案,目前未有确切消息。
根据一辆小米YU7搭载一颗4D毫米波雷达计算,小米YU7将给市场带来多少出货增量?
高盛分析认为,将于7月上市的小米YU7 2025年销量预计为8.5万辆;另一机构浙商证券则给出2025年4-5万辆的销量预测,不过至2026年,浙商证券对小米YU7给出了36万辆的规模预测,超过同期小米SU7 33.5万辆的预测值。
需指出的是,无论是小米SU7还是小米SU7 Ultra,一经上市均成爆款,订单数量远超预期,新品小米YU7预计将延续此前惊喜——订单再次超预期,将推动4D毫米波雷达出货量超预期。
2.加速自研芯片 传理想汽车新入职一名22级高管
据21经济网报道,为了加速自研芯片,理想开始引入人才。近期,理想汽车新入职了一位22级的高管,化名张开元,向该公司CTO谢炎直接汇报。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上,该高管目前暂时放在二级部门“系统运营”下,该部门负责人是龙开文,职级为21。
知情人士透露,张开元在某国产芯片大厂工作超过20年,在芯片集成、半导体先进制程封装等方面有着丰厚的经验。“
据悉,理想在2021年启动芯片自研,目前已经成形、流片的只有一款——马赫100(原代号舒马赫)。
理想公布的财报显示,该公司2024年收入总额达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年净利润为80亿元,较2023年下降31.9%。该公司研发投入显著,全年支出111亿元,占收入总额的7.7%,研发团队规模达5930人。销售及服务网络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底,理想汽车在国内拥有502家零售店,覆盖150座城市。1727个超级充电站在运营中,配备了9100个充电桩。
展望2025年,理想汽车计划推出全新纯电SUV车型,并升级现有产品线,同时加速超充网络建设及全球化布局。2025年第一季度预计交付8.8万至9.3万辆,同比增幅9.5%-15.7%。
3.传富士康或参与新加坡芯片封测公司UTAC竞购 交易金额达30亿美元
据报道,两名知情人士透露,富士康是新加坡半导体封装和测试公司UTAC Holdings的潜在竞购者之一,该交易对该公司的估值可能约为30亿美元。
知情人士称,UTAC的所有者、总部位于中国的私募股权公司Wise Road Capital已聘请杰富瑞(Jefferies)负责出售流程,预计将于本月底前收到不具约束力的投标。
知情人士称,由于UTAC在中国的业务,该公司可能会吸引非美国金融和战略竞标者的兴趣。
富士康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其网站称,近年来,作为其长期增长战略的一部分,该公司已将业务扩展到半导体制造领域。
据悉,UTAC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新加坡,为各种终端用途的半导体芯片提供组装和测试服务,包括消费电子、计算和安全设备以及医疗应用。
据UTAC网站介绍,该公在新加坡以外,还在泰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设有生产设施,并拥有覆盖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全球销售网络。其客户主要是“无晶圆厂”公司以及集成设备制造商和晶圆代工厂。(校对/李梅)
4.车企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小鹏”们正跑步入场
近日,小鹏汽车宣布将于2026 年内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第五代人形机器人。事实上,目前全球已有多家主流车商透过自研、投资、合作研发等路径进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相关机构预计,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 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商报》报导,目前全球已有包括特斯拉、小鹏汽车、小米、广汽、丰田等在内的多家主流车企,正透过自研、投资或合作研发等多种路径,深入布局这一被视为具备巨大商业潜力的新赛道。有机构预计,到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人民币4000 亿元。
报导称,车企跨界研发人形机器人并非偶然。产业专家指出,汽车产业与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存在高度同源性。例如,在自动驾驶、三电系统(电动驱动、电池系统、电控系统)和精密制造等领域累积的技术经验,为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决策等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基础。小鹏汽车方面便提到,其机器人的EEA 架构、关节、大小脑脊椎等都与汽车技术有约七成的同源性。这种技术复用能力,可望加速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从布局路径来看,各车企采取了不同策略。自研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特斯拉是全球最早提出人形机器人概念的车企之一,其首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 已于2022 年10 月公布。特斯拉对Optimus 寄予厚望,认为其商业潜力甚至可能超越汽车业务。特斯拉已规划Optimus 的量产计画,目标在2025 年进入试生产,2026 年达到5 万台产量。
中国方面,小鹏汽车正积极推进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 何小鹏在近期财报会议上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在2026 年内正式推出第五代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将搭载小鹏自研的图灵晶片以提升端侧算力,并直接共用小鹏物理世界基座模型的VLA 架构和云端AI 基础设施,以增强智能水平。人形机器人被小鹏汽车定位为继AI 技术栈自研与落地、全球化之后的第三条增长曲线。小鹏已在此领域耕耘多时,并曾发布PX5 和Iron 等多代机器人原型。
同样选择自研路线的还有小米和广汽。小米集团于2022 年发布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目前正分阶段投入生产线,预计到2026 年部署总量将超过2000 台。广汽则在2024 年底展示了其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并预计在2025 年实现自研零部件的批量生产,率先应用于生产线和园区。
投资也是车企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重要方式。比亚迪曾投资优必选,并在近年先后入股智元机器人和帕西尼感知科技。上汽和北汽旗下的投资平台也在2024 年参与了智元、帕西尼感知科技和银河通用机器人等公司的融资。
部分车企则选择与现有机器人技术公司开展合作研发。丰田研究所正与波士顿动力公司合作,利用双方优势加速通用仿人机器人的开发。中国的奇瑞汽车也与AI 公司Aimoga 联手研发人形机器人,其合作研发的墨甲人形机器人已于2024 年完成首批交付。
产业观察人士认为,汽车企业的规模化制造能力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标准化,形成「硬件+ 软件+ 生态」的协同优势。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前景广阔。短期内,商业化应用将可能聚焦于工业检测、物流分拣等封闭场景,以实现成本可控。而中长期则需克服更多技术挑战,逐步向家庭服务、医疗陪护等更广阔的C 端市场拓展。(来源: 钜亨网)
5.EV Electra创始人确认将参与高合重整,一个月前曾到访高合上海总部
一条新公司成立的工商信息,让沉寂多时的高合汽车重回大众视野。
据天眼查显示,5月22日,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Jihad Mohammad,注册资本约1.43亿美元,由EV Electra Ltd.和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69.8%和30.2%,前者出资1亿美元。
该工商信息一出,“高合复活”的论调持续升温。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称,黎巴嫩商人Jihad Mohammad出资1亿美元成高合老板,高合盐城工厂已启动复工环评,目前正召回员工,但需接受降薪;另有媒体报道,加拿大电动汽车公司EV Electra计划出资10亿美元参与华人运通(高合汽车)重组,并谋求控股。“对方同时承诺,未来三年不低于十万辆或不低于三十亿美元的海外采购订单。”
传闻不断背后,Jihad Mohammad 5月22日深夜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称,确认参与了HiPhi(高合)的重整工作。“然而,由于法律限制,我们无法在此披露具体细节。我们敦促所有各方仅参考重整管理人官方渠道发布的更新以获取准确信息。关于财务数字或条款的流传说法明显是不准确的,我们警告不要依赖非官方来源。”
图片来源:Jihad Mohammad在社交平台发文截图
同时,Jihad Mohammad在另一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视频上显示,“EV Electra和HiPhi,it's a family.”
蓝鲸汽车留意到,一个月前的4月24日,Jihad Mohammad 在前述社交平台上曾发布高合上海总部的视频,并发文称“上海…标志着我们从贝鲁特走向国际舞台的最后一步。”据悉,贝鲁特是黎巴嫩的首都。
几乎同一时间,其还曾转发了一则关于“哪一家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值得拯救,并且有未来?”的投票,投票结果显示高合的支持度达77%。
官网显示,EV Electra LTD于2017年由Jihad Mohammad创立,总部位于加拿大,最初的研发中心位于黎巴嫩,目前业务涉及加拿大、意大利、德国、土耳其和中国。据官网介绍,其为“第一家推出电动汽车的阿拉伯裔加拿大电动汽车制造商”。其并称自己的使命是“生产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竞争,并参与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过渡”;并瞄准“让 EV Electra车辆无处不在”等愿景。
据EV Electra LTD去年5月发布的一则新闻资料显示,该公司于2023年12月1日宣布从NEVS(瑞典国家电动汽车公司)战略收购Emily和PONS产品线及相关资产。此次收购将为其提供了 Emily GT 汽车系列和 PONS(自动驾驶城市移动服务系统)的生产就绪设计及瑞典工厂等。但据腾讯汽车报道称,NEVS 首席执行官宣布取消与 EV Electra的交易,主要原因是 NEVS 原本要支持其在特罗尔海坦成立专注技术开发与生产的公司,但EV Electra 打算将工厂迁出瑞典,这一决定让NEVS 重新考量合作。
对于前述提及的“NEVS”,据环球网2019年一则报道显示,恒大集团将收购瑞典纯电动汽车企业NEVS。该报道并称,恒大旗下上市公司将在当年1月31日之前斥资9.3亿美元,收购NEVS的51%股权;NEVS在中国拥有工厂,恒大计划通过把NEVS纳入旗下,扩大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业务。不过,暂不清楚这两个“NEVS”是否为同一家。
在Jihad Mohammad确认参与高合的重整背后,就目前重整进展,蓝鲸汽车致电“华人运通管理人”官方账号显示的多名联系人律师,均被告知不清楚,具体以官方披露为准。
公开资料显示,华人运通于2017年成立。2019年,华人运通发布豪华智能纯电品牌高合HiPhi。期间,高合汽车共上市了高合HiPhi X 、高合HiPhi Z、高合HiPhi Y三款车,主攻60万-80万元的高端豪华市场。
去年初,高合汽车陷入停工停产的风波;同年2月,创始人丁磊在内部会议中向员工道歉,称老一套的经营策略打不过互联网。其彼时并指,“高合汽车将组织特别工作小组,在3个月内拼尽一切努力,把公司救活,如果救不活,那也认命了,最后一把拼搏。”
同年9月13日,丁磊现身高合汽车直播间称“没有跑路,还在公司”,并表示该公司正全面进入预重整阶段。“高合车主是高合最宝贵的资产,车主不散、高合不死。整个高合公司正在经历浴火重生的阶段,高合团队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改变”。
据“华人运通管理人”官微今年5月20日发布的“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等五十二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案债权申报及一债会公告”显示,其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定于2025年7月31日召开。
针对高合汽车被曝“复活”的消息,蓝鲸汽车5月22日也致电高合官方客服热线,其工作人员称,现在没有任何消息,官方还没公布复工复产的信息,也还没开放订车,目前公司还处于重整过程当中。被问及目前高合汽车还有多少人在,其透露,“目前400热线和全国各地售后的一线人员还在留守。”另有高合汽车高管对蓝鲸汽车表示,复工复产消息要等待“华人运通管理人”账号的公告信息。(来源: 蓝鲸财经)
6.外媒如何评价小米YU7,特斯拉Model Y在华最强对手?
北京时间5月23日,小米昨晚发布了首款SUV车型YU7,它将在今年7月上市,价格尚未公布。
YU7的发布引起了外媒的广泛关注,以下是外媒对YU7的评论:
商业内幕:小米YU7惊艳亮相,成为特斯拉在华最新威胁
《商业内幕》指出,作为特斯拉在华最强对手之一,小米发布了新款电动车型YU7,它可能会让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头疼不已。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一份关于YU7发布的前瞻性报告中写道,这款全新SUV将对特斯拉构成新挑战。他们预测,YU7将复制小米SU7的销售成功,后者去年开售后36小时内便获得了12万辆订单。大摩分析师称,YU7设计“惊艳”,外观融合了法拉利或阿斯顿马丁的风格,价格却堪比大众汽车。
路透社:特斯拉Model Y在华最强对手
路透社报道称,小米CEO雷军宣布,YU7将于7月份开始销售。有分析师称,这款SUV将成为特斯拉最畅销车型Model Y在中国的最强劲对手。
彭博社:小米发布YU7和自研芯片 扩大技术版图
YU7
彭博社称,小米创始人雷军公布了首款SUV车型YU7以及配备自研移动芯片的高端产品,展示了该公司扩大技术版图的雄心。小米正积极推进其在平价智能手机和家电之外领域的发展。雷军周四宣布,小米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2000亿元人民币(约合280亿美元)用于研发。
TheVerge:小米YU7给特斯拉中国业务制造麻烦
TheVerge表示,小米在中国发布了备受期待的电动SUV YU7,可能会对特斯拉在中国这个全球热门电动汽车市场的地位构成新的打击。YU7被明确定位为特斯拉全球最畅销车型Model Y的直接竞争对手。小米已明确表达其在中国市场挑战Model Y霸主地位的意图。针对特斯拉发布的焕新版Model Y,小米CEO雷军直接晒出两款电动汽车的尺寸对比图,简直就是一场“比车大赛”。
日经亚洲:小米用首款自研手机芯片对抗苹果
小米周四发布了首款自研智能手机芯片,采用与苹果相同的尖端工艺制造。这一举动表明,小米正持续升级其产品阵容。这款名为玄戒O1的智能手机系统级芯片基于台积电目前全球最先进的3纳米制程工艺。除了苹果,手机芯片开发商联发科和高通也都使用台积电的3纳米技术来生产其高端芯片。
南华早报:小米YU7要挑战特斯拉Model Y销冠地位
香港《南华早报》发文称,在小米发布YU7后,特斯拉在中国大陆的最畅销车型Model Y又迎来了一位强劲对手。今年1月,当特斯拉全新改款Model Y开始预售时,小米在其微博账号上表示,对YU7击败Model Y充满信心。(来源: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