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谷歌CEO爆料:曾认真考虑过收购Netflix,差点就成了
2.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印发,支持CPU、GPU等核心芯片研发与迭代
3.一季度我国数字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4%
1.谷歌CEO爆料:曾认真考虑过收购Netflix,差点就成了
北京时间5月17日,据《商业内幕》报道,谷歌公司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在接受采访时爆料称,谷歌曾经“非常认真”地考虑收购流媒体视频公司Netflix。
在周五播出的新一期播客节目《All-In Podcast》中,皮查伊谈到了许多话题。在访谈的最后,主持人、前谷歌员工大卫·弗里德伯格(David Friedberg)向皮查伊提问:他最引以为傲的时刻是什么?最大的遗憾又是什么?
皮查伊透露,谷歌曾考虑收购Netflix。“我们曾就收购Netflix一事进行过非常激烈的内部讨论。”他说。
他表示,像Netflix这样的收购案曾在公司内部“被激烈讨论过”,而且谷歌当时“差点”就达成了这笔交易。不过他随后澄清说,放弃收购的决定并不算是一个“遗憾”。
2014年,英国科技研究公司CCS Insight曾预测谷歌将在2015年收购Netflix,但当时并没有多少关于这一收购谈判的公开报道。
自2016年启动全球扩张以来,Netflix一直引领娱乐行业发展,订阅用户已突破3亿。尽管谷歌通过其智能电视平台Google TV以及互联网直播服务YouTube TV进入了电视领域,但它从未像Netflix那样成功打入传统流媒体市场。
长期以来,谷歌一直喜欢通过高调收购交易来吞并竞争对手,但Netflix是该科技巨头公开承认曾考虑收购的最大牌公司之一。多年来,谷歌成功收购了多家如今已成为其核心产品线一部分的公司,包括Waze、Wiz、Nest、Fitbit、Android 以及YouTube。
对于自己的自豪时刻,皮查伊指出,他为谷歌在技术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感到自豪。他指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并开展研发工作从而催生新业务的公司并不多。
2024年,谷歌DeepMind CEO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研究主管约翰·贾姆珀(John Jumper)因开发出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人工智能系统AlphaFold,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家科技巨头还设有Google Research等研究部门,对广泛课题进行投资,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例如山火监测和洪水预警技术。
皮查伊在播客中表示:“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求饥似渴。”他补充说,这正是谷歌的一个独特之处。(来源: 凤凰网)
2.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印发,支持CPU、GPU等核心芯片研发与迭代
5月16日,《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提出到2027年,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在图形处理器(GPU)、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人工智能基础核心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形成3至4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将本市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
重点任务
(一)夯实底层技术,提升核心能力
1.支持算力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推动安全可靠底层技术攻关。建设高性能智能芯片研发平台,支持中央处理器(CPU)、GPU等核心芯片研发与迭代。支持可重构及存算一体、开源指令集(RISC-V)架构、边缘计算等芯片和高速通信网卡研发。推动“云、边、端”融合的AI操作系统、AI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研发。支持自主全闪存储系统、AI服务器、晶上系统、智能装备等研发。推动多元化算力平台建设。支持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超算+智算+存储”融合算力平台、智算平台建设。发挥市级算力交易平台对多元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效能,开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先行先试。超前布局空天计算。
2.加强核心算法技术研发。推动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支持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感知算法、大模型训练架构等基础算法研究,加强国产开源社区建设。巩固脑机交互技术优势,推动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应用技术研究,支持多模态模型、垂类模型、轻量化模型研发应用,鼓励开源模型的二次开发。支持人机协同、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无人机群体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区块链等场景应用技术的研发。
3.构建开放共享数据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数据集,鼓励数据采集、处理、应用、质量管理等标准规范制定,聚焦行业应用,推出一批用于开放训练、标准测试的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推动构建AI合成数据集。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升级数据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提供政务数据归集、清洗、存储、管理等基础共性服务,依法有序推进数据资源流通使用。积极发展数据标注产业,聚焦数据标注需求,结合本市制造业场景优势,引育一批优质数据标注企业,推动智能化标注工具研发应用,建设数据标注聚集区。
(二)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
1.“人工智能+科研”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材料分析、合成生物、新药研发、知识图谱构建、科学任务建模等领域应用。支持开展高通量材料计算和材料数据库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开展智能科研辅助工具和垂类模型的研发,鼓励接入开源模型。引育不少于5个科研垂类模型,助力科研机构提升研发效率。
2.“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支持仿真模拟、质量分析、检验检测等工业垂类模型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计划调度、生产作业、质量管控等制造业各环节广泛应用,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构建“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新培育不少于200家智能工厂,提升传统制造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力。
3.“人工智能+医疗”行动。支持开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驱动下的细胞智能铸造底层技术体系。支持中医药、医疗健康等领域大模型研发,加快辅助诊疗、传染病监测预警等大模型部署应用。支持医疗服务、医院管理、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发展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加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卫生健康)建设。
4.“人工智能+康养”行动。支持建设天津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新建不少于10个智慧化养老服务综合体,积极开展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工作。推动脑机交互、具身智能、智能穿戴等产品在养老、康复治疗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智能移位机、康复护理床、康复器械等康养产品的智能水平和安全性。建设医养结合的智慧化康养机构、社区。
5.“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构建多模态教学资源库,支持满足多学科教学的师生虚拟智能体助手、智能研修平台、数字人助教系统推广应用。加快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建设智慧校园,营造校园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
6.“人工智能+城市治理”行动。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智能规划、城市安全、乡村治理等领域智慧平台,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推进大模型技术、数字人技术、智能客服技术在城市治安管理、人力资源服务、家居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7.“人工智能+交通”行动。进一步开放真实环境路测,推进智能路侧设施和测试场建设。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在出租车、无人配送车、物流卡车等场景试验应用。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云智融合建设。支持建设港口“智慧大脑”,发展港口智慧物流。支持构建绿色港口数字化智慧管控平台,开展港口大气环境智能监测与污染精准控制。
8.“人工智能+文旅”行动。鼓励开发基于大模型的旅游推广系统,拓展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智慧景区、智慧博物馆,发展智慧导览、VR/AR沉浸式导览、云展览等应用场景。支持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支持开发文生视频、数字人等大模型产品,促进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推动网络媒体智能化发展。
(三)培育优质企业和平台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1.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孵化一批科技属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认定一批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育一批创新活跃、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科技领军企业,推荐一批科研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入选“国家队”。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来津发展。引育3家50亿级以上企业、25家10亿级以上企业。
2.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推动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建国家脑机接口技术创新中心。谋划布局人工智能中试基地、人工智能训练场、软件开源社区等公共开发平台,探索构建开发者生态。加快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等国家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形成一批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标杆场景。
3.培育产业新赛道。聚焦“AI+信创”领域,打造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智能终端、服务器、信息安全等全链条“AI+信创”产品体系,制定软硬件协同、异质异构集成等标准规范,培育应用新生态。聚焦具身智能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传感器、灵巧手等关键领域研究,支持“机器人+大模型”融合发展,推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应用。聚焦低空经济领域,支持直升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相关配套技术、产品的研发应用,赋能智慧农业、交通运输、文旅等行业发展。
4.支持区域特色化发展。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和平园打造垂类模型聚集区;支持河西区、南开区、津南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人工智能技术供给区;支持滨海新区、武清区、河北区打造算力产业聚集区;支持滨海新区、西青区、北辰区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支持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武清区、宝坻区建设智能网联产业集群;支持河东区、河西区、静海区开展“智慧康养”应用示范;支持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展“智慧城市”应用示范。
(四)强化要素供给,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两重”、“两新”项目,认定“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综合运用市级财政资金政策,支持市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智能算力、超级算力应用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区加大对人工智能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对人工智能企业、产业的金融资本支持。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基础上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为企业推动场景建设等提供融资支持。
2.强化人才引育。加快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和学院,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鼓励高校与大模型企业合作建设大模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支持职业院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技能培训。大力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支持新引进来津就业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申报相关人才项目。
3.促进交流合作。引导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际顶尖人工智能企业和机构合作。强化京津协同,吸引北京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来津转化应用。加强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协同创新,利用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引聚领军企业、创新创业团队。谋划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联盟,促进产学研用对接。鼓励企业、行业组织等举办人工智能领域“会、展、赛”等活动。
4.防范安全风险。支持攻击检测、代码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安全技术的研发迭代,鼓励AI安全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推动开展人工智能安全伦理规范方面的学术研究,加强安全伦理风险研判。督促指导大模型企业落实国家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相关要求,引导各方依法依规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安全发展。
3.一季度我国数字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4%
5月16日,记者从工信部获悉,一季度,我国数字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4%,实现了良好开局,为着力做好“四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体来看,收入和效益稳中向好。一季度,数字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部分分别增长10.4%和8.2%。数字产业实现利润总额5721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部分分别增长4.9%和7.7%。
重点区域带动有力。24个省份数字产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10个省份实现两位数增长。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10.2%和9.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个和7.1个百分点。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福建、安徽、湖北等数字产业前10大省份合计完成收入6.8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80.7%,对全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0.8%。
数字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升级。截至3月底,已建成5G基站439.5万个,通信网络加快向5G-A演进升级,具备千兆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达2925万个,全国86个城市启动万兆光网试点部署。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900万,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覆盖,累计建成5G虚拟专网5.8万个,广泛覆盖工业、港口、能源等重点应用场景。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27.28亿户,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82个,接入服务企业50.8万家,加快向“万物智联”发展。
重点行业运行平稳。电子信息制造持续回升向好。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工业5个百分点。电子产品抢出口效应明显,出口额增速(5.8%)同比加快9.8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明显,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连续7个季度保持正增长,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行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在人工智能、云平台等新兴业务拉动下,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7.7%,高于服务业增速2.4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平稳。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新兴动能积蓄增强。市场需求回暖叠加“两重两新”政策拉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产业“含新量”不断提高,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投融资保持较高热度。“人工智能+”加速应用赋能,科技企业加快推出AI眼镜等智能硬件,AI手机、AIPC出货量占比快速提升,有望带动新一轮数字消费升级。重点领域制造企业纷纷接入大模型,推动生产制造、产品体验、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效能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纵深推进。(来源: 电子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