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人形机器人风口上的芯片企业

来源:爱集微 #神顶科技#
3.9w

今年上半年,在人形机器人概念席卷资本市场、人们对“赛博格伙伴”充满憧憬之际,却有人在多个社交平台爆出,累计融资约2亿元的芯片公司神顶科技出现欠薪,上海与台湾团队相继解散,公司已濒临倒闭的消息,让行业内外为之唏嘘。

曾几何时,这家由联发科前无线通讯事业部总经理、展讯通信前高级副总裁袁帝文于2019年创立的芯片公司,被视为具身智能时代最具潜力的黑马,如今却在风口来临之时深陷困境。

究其原因,由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远不及想象,赛道市场规模小、融资环境骤变,以及神顶科技入局过早,高举高打却缺乏客户绑定的战略失衡——多重因素叠加之下,这家技术出色的企业终难逃泥潭。

对此,一位芯片行业高管直言:“在新兴市场中,早一步是先驱,早两步就很有可能成先烈”。

风口之下的期待与幻灭

自2025年年初起,人形机器人一度成为资本和舆论的新宠,“未来伙伴”“数字助理”等概念激发了无数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热情。然而,要真正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带到千家万户,需要的不仅是硬件原型,更是稳定的供应链、成熟的系统集成与足够的市场需求。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截至目前,国内外具备较高成熟度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虽已落地云端,但将算力真正下沉到形态各异的机器人终端,其市场容量仍仅在数十亿人民币级别,远不及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千亿级规模。

在这样的背景下,早在2019年便成立的神顶科技选择将全部赌注压在量产3D空间计算芯片上,期望以专用SoC方式降本增效,为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终端提供核心算力。基于此,虽然神顶科技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2020年至2022年完成4轮融资,累计金额超2亿元,投资方包括翱捷科技、邦盛资本、深圳高新投等。其中,2022年翱捷科技领投的近亿元战略轮融资,将公司估值推至高点。

但与此同时,终端客户的意愿与产能尚未同步成熟,若从中低端扫地机器人等细分市场切入,面临已十分激烈的价格竞争;若定位高端人形机器人,则因量少、研发周期长而难以快速实现营收,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局。

再加上2023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放缓,风险投资机构对硬科技项目的决策更趋谨慎,融资门槛大幅抬高。2022年翱捷科技领投的“战略轮近亿元融资”,也只能让神顶科技暂获喘息:2023年6月,神顶科技完成最后一笔由深圳高新投集团和昆山台商发展基金领投的数千万元融资,号称主要用于智能感知融合芯片的方案开发和小批量量产。

然而,随着后续融资环境遇冷,公司现金消耗加速,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大面积欠薪现象,员工开始申请仲裁,虽经协商多数达成分期偿还协议,但声誉与士气已遭重创。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并未申请破产,核心资产正积极运作中,且股东对后续进展保持关注;但从团队大规模解散、工位空置情况来看,其重组转型的不确定性仍然极高。

此外,因神顶科技资不抵债,翱捷科技2024年年报显示,翱捷科技6000万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对这笔投资在账面按公允价值为0,确认了全部损失达8104万元(曾因估值提升带来额外2104万元收益)。

技术骄傲与团队雄心

神顶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南京,并在上海、深圳设有研发与市场团队,员工总数一度接近百人,平均资深工程师年限超过十年。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帝文,拥有逾二十年芯片行业经验,曾是联发科手机芯片部门最高主管,而后担任展讯通信(后并入紫光展锐)的高级副总裁和联发科无线通讯事业部总经理,曾首创手机SoC Turnkey模式,引领2004–2008年国产手机芯片浪潮,并带领手机芯片团队实现25亿美元营收突破。在他的带领下,神顶科技凝聚了一支同时具备技术底蕴、丰富产品化经验与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专业团队。

公司的核心产品VC6801,是一款专为具身智能终端设计的3D空间计算芯片,采用12纳米工艺,集成四核Arm Cortex-A55 CPU、高性能图像信号处理器(ISP)、4路MIPI-CSI-2接口,以及深度学习引擎与感知融合引擎,具备异构多传感器融合与AI VSLAM(视觉同步定位与映射)能力,能够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以低功耗完成高精度三维重建与深度估计。

在2024年5月的一次活动上,袁帝文亲自发布该产品,展示了VC6801在扫地机器人、割草机等消费及工业级场景的小批量出货和合作案例。芯片支持双目、结构光、飞行时间(ToF)与激光雷达(LiDAR)等3D感知技术,并能以软件与算法优化替代部分高端传感器,以降低整机BOM成本。

从技术维度看,神顶科技的芯片在行业内堪称领先:不仅实现了空间计算与通用AI大模型算力的端侧融合,还提供了基于Android的SDK与开发工具,便于合作伙伴快速集成。但从商业模式来看,客户少、出货量低以及客户端长周期验收,使其在产业链波动与资金链紧张时承压过大。特别是在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尚未大规模采用具身智能SoC时,产研节奏与客户落地之间出现错配,反映出公司的战略布局与市场节奏并未同步。

反思:战略应与市场同行

神顶科技的衰落并非个例,而是众多硬科技创业公司在高热度风口下“急于赴汤蹈火”所折射的警示。在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技术理想与行业现状之间往往存在显著落差。对于后续创业者与投资人,一位具身智能相关产业链人士告诉集微网,有几点启示尤为关键:

首先,要与大客户深度绑定,在产品尚未量产前便锁定核心合作伙伴与样机验证需求,建立可持续的订单与营收模型,使融资与技术投入能够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展开,而非单纯依赖市场热度。

其次,要紧跟产业化落地节奏,从可量产的细分场景切入,比如工业巡检、智能安防、无人配送等已有成熟市场需求的应用,再逐步扩展到更具挑战性的人形机器人领域,避免“一锤子买卖”的高风险模式。

最后,要稳健控制成本与融资节奏,在确保现金流持续性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研发与市场开支,避免过度扩大团队或前置重资产投入;同时,预留足够的融资缓冲,以应对市场环境突变带来的风险。

神顶科技曾凭借卓越的技术和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赢得行业称赞,但因战略布局过于激进、市场选择与落地节奏不匹配,加之外部融资收紧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尚未成熟的双重夹击,最终未能站稳脚跟。对于所有硬科技创业者而言,人形机器人的风口虽美,却切忌盲目一拥而上;唯有在战略上与大客户同频,在产品上与产业链同节奏,在融资上与市场同预期,方能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稳步前行,而不至于重蹈神顶科技的覆辙。

政策与资本可以点燃火种,但只有产业化落地的氧气,才能让火焰持续燃烧,”一位硬科技领域投资公司高管在谈到神顶科技的困境时如是说。

责编: 爱集微
来源:爱集微 #神顶科技#
THE END

*此内容为集微网原创,著作权归集微网所有,爱集微,爱原创

关闭
加载

PD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