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在京接受表彰。
据了解,1950年至2020年,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了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先进个人33708人次。1995年后,每5年召开一次,在逢“五”逢“十”年份的“五一”前夕开展。今年是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以“芯”育人
在坚守中锻造“中国芯”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的团队,更属于复旦大学。”张卫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一种鞭策。
深耕集成电路新器件、工艺与材料研究三十载,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张卫长期投身自主创新,专注于先进工艺技术和新型存储器等研发工作,在先进铜互连工艺、原子层沉积技术和新型器件等领域成果丰硕。
张卫的时间刻度里,是被教学、科研、管理分成无数板块的日程以及始终如一的勤勉与热忱。2003年,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原子层沉积技术研究,提出一系列栅介质界面调控方法。2013年,发明了对存储器芯片具有颠覆意义的半浮栅晶体管,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微电子器件领域60多年来在Science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被国际同行誉为国际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个巨大进步”。
他积极研发5-3nm技术节点的器件技术与关键工艺,带领团队在2023年首次实现了3层堆叠纳米线/纳米片的GAA器件沟道结构,为下一步实现堆叠环栅器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长期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突破。
潜心科研之外,张卫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面对学生们求知的眼神,张卫总能将前沿的芯片技术深入浅出。即便再忙,他总会提前到教室调试设备,课后被学生围住追问也总是耐心解答。从教30年来,张卫培养了一大批集成电路领域的优秀人才,学生中有5人成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0多人担任我国集成电路头部企业的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要培养一批核心技术的开拓者、交叉领域的探索者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领军者,我们必须通过教育,激发青年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当青年教师带着项目申请书来请教,他总会逐页圈注修改建议;产学研合作方案摊满桌面,他反复推敲着技术转化路径;各类需要决策的文件千头万绪,他会耐心跟进相关事项。
那些晨昏交替间的步履匆匆,那些在行政、教学、科研间无缝切换的身影,正勾勒出新时代先进工作者最真实的画像: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永远保持奔跑的姿态。
作为我国微电子领域的开拓者,张卫比谁都清楚,所谓“中国芯”的突破,从来不是某个震撼业界的瞬间,而是由无数个平凡的日子堆叠而成。面对我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以及高端领军人才不足等问题,他和他的团队也将不懈探索创新,全力投身复旦新工科建设,力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批优秀人才。